习惯化,英文叫做Habituation,指的是对常见的事物逐渐失去反应的过程。
比如说,当我们在空调房待时间长了之后,不会觉得屋子里有多冷,但是刚刚从酷暑外面进入房间的人会感觉到刺骨的寒冷。再比如说,屋子里如果全是抽烟的人,那么进入时间长了也就忘了烟味。穿袜子时间长了,也就不会想到袜子的存在。
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叫做“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虽说人应该主动调控自己的幸福感。可是习惯化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幸福是被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东西”的错觉。
习惯化的神经解释
从微观脑科学看,外界各种物理信息变成大脑能够理解的信号,需要传导蛋白质形成所谓“离子通道”,而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由刺激强度,而由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当人进入新环境,会促使神经元以高强度、高速率报告周围信息,随着时间变长,改变下降,就不会感觉到外界环境。
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源于大脑注意力机制的自我调控,更倾向于对变化的,特别是没有想到的事物做出反应。
拒绝习惯化的三个基本原理
习惯化容易让我们做出误判,从而错过改变的机会。先说结论:快乐要间隔,因为你不想习惯它;痛苦要集中,因为习惯能减轻痛苦。
原理1:再好的东西,你也会因为习惯而厌烦
婚姻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即“七年之痒”。普遍的规律是新婚燕尔,幸福感比结婚前要高,但是两年之后,尽管夫妻间亲密感和舒适感还会增加,但是激情、兴奋感,特别是性兴奋再减少。
所以:习惯化会消灭兴奋感,产生审美疲劳。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个原理可以意向的解释为:“得到了就不再珍惜,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克服这个内容,就必须要调动我们的进取心,不断追求下一个成就。
原理2:用“不完全”与“间歇性”满足对抗习惯化
Pleasure results from incomplete and intermittent satisfaction of desires.
首先,不完全满足是指没有一次性彻底探索明白,对这个事物仍然保留一定的神秘感和未知感。
比如,主动在交往过程中增加一些神秘感,双方应该不断成长,常常有新的特点出来才好。这是对抗“中年危机”的非常有用的方式。
其次,“间歇性”满足是指把好的体验分为几个阶段,中间插入时间间隔,而不是一次性全部体验完。这种做法允许你在不同时间段享受相同的体验。例如,夫妻之间适当短暂分开,“小别胜新婚”会让配偶眼中的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
原理3:不快乐的事情集中起来一次性做完
比如说有些家务活,一次性把活儿干完才是最好的体验。现实是只有头几分钟是最难熬的,然后你就习惯了。在这种情况下“习惯化”是你的朋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