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两个祝福是特别欢迎,第一个是“恭喜发财”,第二个就是“保重身体”。现代中国人希望生命的历程是什么?贾行家老师总结了一句“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养生到底有什么?我自己认为,有两个,一是养形,一是养性。
形,就是我们这句“一受其成型”的身体,在《达生》中指出“世之⼈以为养形⾜以存⽣,⽽养形果不⾜以存⽣”。过度追求养形,反而会“以养伤生”。有一句挖苦人的话,叫做“穷凶极恶地怕死”,就是为了个人的长寿造孽,还经常达不到目的。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多了去。比如很多人去整形机构进行抽脂、丰胸、锥子脸、隆鼻等等,殊不知人体内部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组织结构,养生反而对自己的人生造成非常大的伤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过度讲求形的部分,违反道的要义。
用心去生,实际上才是真正养我们生命的要义所在。而用真正的养性办法滋养自己,这是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庄子》内篇中,有一个《养生主》。接下来讲讲看。
正文分析
第一句:吾⽣也有涯,⽽知也⽆涯。
这里面,大部分人认为理解这句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外界存在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不过,换一种方式理解,则是我的性命是有范围的,但是外界能够滋养我性命的能量是无穷的。
第二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个在贾行家老师看来,求知欲也是一种欲望,一种知识结构自然会有体系性和逻辑性。但是如果追求那些琐碎的知识,则是远离了道。例如很多知识竞答游戏,实际上看似人们懂得很多,但实际上远在天边的东西于我们生活真的没啥用。
杨振宁先生曾经讲了一个5万美元的故事。
1949年,杨振宁在芝加哥发现报纸刊登了一种填字游戏,分数最高的解谜者可以拿到5万美元的奖励。他和其他4名同学很是心动,凑了17美元报名费参加比赛。
一个月后,报纸告诉他们得了第一名,但还有并列第一的人,因此需要解一个更大的谜分出胜负。
但此时杨振宁已经到了普林斯顿做博士后,5名同学只能通过远程电话分工。杨振宁负责每天在学校的24小时图书馆借用一本大字典,穷举了所有符合条件的填字单词,为了5万美元的奖金,这样连续熬夜了一个礼拜。
有一次工作到后半夜,天都快亮了,实在很困,于是步行回到借宿的房子。
他在门口拿起刚寄到的一本纽约时报,进到客厅坐在椅子上打开翻阅,只见封面大字写着:“汤川秀树获得1949年物理学诺贝尔奖”,他突然愣住,一个内心的声音在脑海深处质问:
“杨振宁,你现在在干嘛?”
这里我的见解是,将自己的性命接近于无常的一切,是危及生命的。佛教中,有一个“真谛”,也有一个“俗谛”,真谛是关乎本质的知识,俗谛是遮蔽本真的知识。而道教中,文字只能体现出一部分,真正的道需要悟,只能凭借⼈清明的灵性觉知,⽽不是通过博学多识。
⽽反智主义者是在⼀个极低的表象⾥,⽆视明确的常识和理性,扭曲和割裂具体问题,所以经常表现为荒诞不经的阴谋论,那是庄⼦不屑于谈论的精神状态。能被他挖苦⼏句的,也得有相当的⼼智⽔平。
第三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这是今天最重要的。善与恶实某个标准的判断,或是某个时候的社会意识。名与刑也差不多。例如,名出大了,直播间里一天一个小目标,那就等着塌房、翻车吧。影响力是危险的,是让人“殆而已矣”的。
不⽤真⼲什么为恶的事⼉,只要叫⼈惦记上了就够了。影响⼒是危险的,是让⼈“殆⽽已矣”的。我觉得,理解这段话的关键在于“⽆⾮”, 善恶名刑,⽆⾮社会产物,对想要超脱其外的养⽣⽽⾔,也⽆⾮是伤害和拖累。
学习感想
低调做事,不卑不亢。这是我今天所学习到养生的准则。社会的标准变化太快,今天认为你是英雄,明天就认为你是阶下囚。知道自己人生和性格中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不要试图让自己变得圆滑玲珑,这不是人能够做的。遵守自然规律,该哭哭该笑笑,该吃吃该睡睡,该学学该玩玩,遵守道的生活,天地豁然开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