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智慧学习(5):朴素与玄妙只是表象,重点是诸法无我

·

,

到今天为止,我脑中出现一个概念,无论是哪种宗教,都是前人将他们的智慧通过文字这种方式,告诉后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怎么少走弯路,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的核心道理。至于它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

《新闻传播学》有一个说法:你说了不等于他听见了,他听见了不等于他按照你要传达的意思理解了,所以他根据他的理解去做东西,执行上就会出现掉链子的情况。

但是,前提是你必须要传播出去。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真谛”和“俗谛”的关系。

形式上从朴素到玄妙

当代中国人接触佛教,除了有家传因素外,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剧《西游记》看到的。诸佛菩萨如同神仙一般,人们企盼保佑。

什么时候,诸佛菩萨成为神仙了?其实沿着佛经的演化就可以看出来。

《杂阿含经》第1经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在这个过程中,诸比丘最多也就几十个人。

而到了后期,玄妙佛学出现了:

《金刚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阿弥陀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从几个人,到几十人,到1250人,再到上万人。

在当时,没有麦克风,怎么传递呢?

佛陀涅槃后神化

佛陀去世之后,弟子怀念佛陀。而后世的信徒,因为离佛陀越来越远,所以不少人倾向于神化佛陀的形象。一旦佛陀被神化,说法就能够让成千上万人明白。甚至佛的传播可以用信徒听得懂的语言。

人们总是有一种动力,去神化那些离自己遥远的人,把幻想寄托在他们身上。身边的人很难神化,因为很容易被破灭。

这句话太重要了。比如说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因为得不到,所以会把女孩子神化为完美无瑕。比如说看病找专家,把专家认为是当代神医……包括我自己在内,是否在他人眼中也是高不可攀?而对我们身边的人,却往往容易忽视?

父母就是最大的佛、神。推广开来,你如果心存感念,知道了“真谛”和“俗谛”,自然而然就能够知道在苦中作乐的方式。或许,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道德经,很多事情就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诸法无我”

每个人的禀赋、根机、机缘、感受不一样。每个人每时每刻对一件事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样。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来不该只有一种,而真正的宽容,是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相信。

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你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在什么年龄段相信什么、在什么境遇下相信什么,接受哪种见解、排斥哪种见解,很多时候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也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佛教中有一句话“随喜”。需要被佛陀度化的人,有人对神通向往和好奇,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佛经,能够帮助和安慰自己的内心,这就足够了。

是否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批判

我们党对于中国化的宗教不是批判,而是尊重。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不允许信仰宗教,但是对于信教群众而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现在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很多人信仰宗教的原因很多,程度也不同。例如去佛教寺院中,很多人在佛像前磕长头,乞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切不可有鄙夷的想法,骂他们愚昧无知。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经历了我们所没有经历的巨大的苦楚,比如婚恋无法公开、长期遭受家暴和虐待、家庭关系紧张、代际冲突、事业屡屡受挫、对未来感到迷茫、生活一团糟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等等。单纯的劝“你想开点”就如同一个女孩子痛经的时候,男朋友劝“多喝热水”一样。苍白而无力。

很多时候,人是无法主宰自己对见解的选择,因为人的见解可能由当下情绪、经验决定,也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心里惯性、偏好等等决定,所以更不能主宰他人。

这种需要心理重建的过程哪怕不是科学的,但是能够给情绪带来真实的支撑,伴随他们度过最难的那段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而言也是有益的。

但是无论如何,前提是需要看清世间的真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

苦是什么?托钵是苦、聚散是苦、生老病死更是苦。看到老板突然一个微信指令是苦,科研没有进展是苦,看体检报告手抖是苦,朋友圈里光鲜下方的不安是苦。

知道苦不是要人认命,而是要人清醒。遇事要定三分,三分足矣;少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少跟别人较劲,少跟自己过不去。记住,是少跟而不是不跟。我们不是圣人,留些空间。

所以,罗振宇说过“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不着急。”这就是做事的人的态度。

孔子说过一段话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到今天为止,我对无我、无相又有进一步的理解。哪怕是一小步也足够的那种。

感悟

苦是常态,能不能看得到苦是第一层。能不能找到伙伴共同把苦吃下去是第二层,能不能把苦消化之后变为自己的智慧,或者说是般若,这是第三层。当我们不执着,把生活当中的滤镜用苦筛选一遍,我们发现人生活的更通透了。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由苦来支撑着。

星云大师说,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欢喜,可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更进一步知道了吧。智慧不在远方,吃苦后就能够获得智慧,多么划算啊。

罗振宇说过:工作,就是为了跳槽而准备的。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傻帽,愿意画上自己的资源成就你,让你随时增值。这多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