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我在两个地方看到了“年龄焦虑”这个词,一是在《冯唐成事心法》的“知己”部分看到过,另一部分就是在这里。一个是人学,一个是道学。
昨天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众生皆苦,苦即无常”。当一个人意识到“苦”的时候,就会变得清醒,从而更加接近于“般若”智慧。从这个角度看,相较于在名利场上厮杀,然后享受如烟花一样的快乐,但疏忽了这些只在黑夜这一个背景,是不是会发现有一种“清醒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年龄焦虑是一个现实存在。为什么会产生年龄焦虑?很简单,社会规定的。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比如28岁、35岁、40岁等等,这个年龄界限意味着你对社会、对公司或者对某些掌握特定资源的组织机构或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然而,外界的定义真的能够对你自己产生束缚吗?
这个问题再细化一些: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在当代社会中:有用就是社会化,再通俗一些就是:变现。你看,正是因为外来施加的标准,导致一个人内心不自由。
当然不是,如果将问题化解开来,就是要不要走“道”指引的路线问题。
年龄焦虑来自于闲时的瞎想
中国的这些宗教哲学宝库就在那里放着,这是中国人的无价之宝。这些问题中,如果要找理论,各种经文都有。如果要找案例,历史人物中自然存在。
人生当中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向前是苦,向后也是苦。不管怎么样,都是苦。2025年蒙超乌兰察布队队长范文杰曾经引用贺炜说过一句话:“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永恒的。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的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想真正的成熟应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所以,失败是苦吗?成功是苦吗?
庄子《逍遥游》中,要想达到摆脱束缚的逍遥,得做到三点:
- 超越自我思维的无己
- 超然世俗功业上的无功;
- 忘怀名气荣辱的无名。
1080年,44岁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你看,正因为年轻的时候成就很高,被人追捧。突然掉落下去,让他很不适应。我想,这就相当于秦刚从外长的职位下突然下来是一样,不适应感很强。
眼前的蹉跎带来的无力感,让人开始产生一种“人生到底是什么”内耗的思考。想明白一件事需要一个过程,然而,如果多读一些书,就会发现很多答案不用自己去从头思考,直接回到那个宝库中寻找答案多好啊。这就间接缩短了我们很多找到真正答案的时间和路程。
那个秋天里,他与庄子尤为亲近。《临江仙》说过“长恨此身非我有”就是拖话于:身体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天地。很多问题的产生,就是来自于内在虚无感和压迫感。
然而,在《前赤壁赋》中发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没有独立的实有的本体的我。
接下来再看《赤壁赋》: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个体生命内的东西也根本无法和生命外的东西等量齐观,生死本为一体,大化流行。
不要站在道的外面苦思冥想,而是要进入到道的里面去活、去体悟这一点。愚人闲则生事,而智者在闲暇里悟道。从前的苏东坡可能更多的用相对的推求来思考道,而现在是沉浸在日常劳作中直接感受道。所以,借着自然中的生活,从物的层面冲刺进了道的层面。
海德格尔哲学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对存在的领悟本身,是存在的一部分。
这种珍贵需要珍惜,也不要贪恋。
人是道的一部分,人就要居于道之中去悟道。这包含着人的珍贵性,虽然万物都符合道,然而只有人能作为领悟道的存在而存在。
感悟
当明了人生当中该明白的问题,自然而然记住此刻的感觉,然后插一面旗,向着下一个目标继续稳步前行。痛苦与喜悦就留在此刻就好。
继续写论文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