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鬼子出动六艘航母偷袭了美军太平洋战区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这一战,美军损失的飞机是日本的11倍,人员损失是日本的54倍,海军损失8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多艘辅助舰船。要不是因为美军的航母恰巧外出执行任务,损毁一艘都出大事了。所以有一种说法,这是一个阴谋论。我们暂且不表。
美军失算:看似死路的北太平洋航线
北太平洋航线是从日本东北部的北千岛群岛出发,一路向东,再向南接近珍珠港。
常规思路
分析一个航线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常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距离与装备航程之间的关系。美军认为,北太平洋航线距离过长,日本航母无法完整往返从日本本土到珍珠港。除非是自杀性攻击。
第二:能源补给不足。美军认为,航母出动必然伴随着护卫类型的军舰,用于防空与反潜。其中,驱逐舰因其速度快、反应灵活而必须出现在航母编队中,但是驱逐舰耗油量大,每天都要加油。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军舰只有进入港口才能加油。也就意味着日本无法沿途休整。
走其他航线可以吗?
当然不行,美国当时不仅控制菲律宾、还控制着威客岛、关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巴尔米拉岛等岛屿,作为日本到珍珠港的中线和南线,这些岛屿部署了大量美军侦察机,形成了巨大的前哨警戒区域。日本如果这么做,肯定会遭到美军的反制甚至反偷袭。
技术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在海上加油技术达到了创新。
为解决前两个问题,日本将油轮加入了航母编队中,边前进边加油。美军当时的海上加油技术也有,但是比这个加油技术要先进。所以美国海军过于轻敌也就不足为奇了。既解决了能源补给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将装备航程顺利提升。
作战技术的创新与情报误判
作战需求分析与不足
作为海上航空作战,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艘航母需要同时起飞四种飞机才能够开展作战。
- 战斗机:打击敌方飞机,同时保护己方飞机与军舰免遭敌攻击;
- 鱼雷机:发射鱼雷打击敌方军舰;
- 水平轰炸机:与海平面保持平行状态飞行,向敌方目标远距离投掷炸弹的飞机;
- 俯冲轰炸机:俯冲飞行,向敌方目标近距离投掷炸弹。
日本鬼子的航母每次只能起飞两种飞机,这样就造成先飞上天的飞机需要在军舰上空盘旋飞行,等待后续飞机从机库调上来-做好起飞准备-空中组成编队-前往战场。
如果好几艘航母组成大编队,同时起飞就会更加复杂混乱。所以英国与美国是单艘航母为单位分散使用。
创新点
在人类海战史上第一次使用航母集群进行突袭。具体是将两艘航母变成一组,每一艘航母负责起飞不同类型飞机。这样就可以形成同时飞机。
美军情报误判
美军有4次情报误判,是导致美军连续忽视危险信号最终导致问题的因素。
误判1:误判日军军舰要袭击苏联
- 时间:1941年11月下旬,日军偷袭舰队在择捉岛单冠湾完成集结。
- 情况:美军通过其在太平洋地区建立的无线电定位网络,捕捉到日军舰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成功定位其集结位置。
- 误判理由:
- 美军情报部门认为,日本不可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舰队向北太平洋调动;
- 推断日军此举是为了偷袭苏联远东地区,而非美国太平洋目标。
- 结果:
- 尽管发现了异常信号,但美军未将其视为对自身的直接威胁;
- 未采取任何针对性侦察或防御措施,错失早期预警机会。
误判2:误判日军属于例行演习
- 时间:1941年11月29日至30日(偷袭前约一周)。
- 情况:美军连续精确定位到日军偷袭舰队的位置,确认其正在向南移动。
- 误判理由:
- 美军认为该海域已接近日本航母的航程极限;
- 判断舰队活动应为例行演习,不可能执行远程突袭任务;
- 对日军的远洋航行与海上加油能力严重低估。
- 结果:
- 再次忽视危险信号,未提升警戒等级;
- 未派遣侦察力量确认舰队动向,放任其继续逼近。
误判3:对情报系统侦测结果误判“极不可靠”
- 时间:1941年12月2日(偷袭前5天)。
- 情况:美国情报系统明确侦测到,在珍珠港西北方向海域,至少有两艘日军大型航空母舰存在。
- 误判理由:
- 情报被上级认为“极不可靠”或“技术误差”;
- 坚信日军航母不可能隐蔽航行至该区域;
- 缺乏对日军航母作战管理与隐蔽能力的认知。
- 结果:
- 即便已有明确情报,美军仍未进入实战状态;
- 未对北部航线展开空中侦察,丧失最后的战略反制窗口。
误判4:不信任雷达技术
- 时间: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军第一波攻击机群即将抵达。
- 情况:
- 珍珠港附近雷达站因早餐延误,未按规定关机,意外捕捉到大批高空飞行目标(日军机群);
- 雷达兵立即向上级报告“发现大量不明飞机”。
- 误判理由:
- 当时美军普遍不信任雷达技术,视其为试验设备;
- 上级军官武断判断该机群为“从美国本土飞来的B-17轰炸机编队”;
- 未进行核实或启动防空程序。
- 结果:
- 错失最后一次战术预警机会;
- 日军机群未受干扰,成功实施完全突然的空中打击,珍珠港遭受重创。
日本的短视:歼灭战与总体战的差距
日本海军在作战时,存在一个重要的战略盲区:只知道集中火力打军舰、打歼灭战,忽视了对珍珠港本身的打击。
袭击装备,本质是打歼灭战。即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使敌方丧失战斗能力,从而打赢战争。
如果真正是打港口,则是破坏敌方的战略基础设施,破坏的敌方的战争运转体系,从而打赢战争。
珍珠港的战略价值
第一,珍珠港是美国战略燃油的储备中心。
第二,珍珠港是美军的军舰维修基地。
战略盲区
鱼雷是当时海战中威⼒巨⼤的武器。⽇本海军的鱼雷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平。⽇本海军对鱼雷的任务分配是,打击敌⽅的⼤型战舰,⽽不⽤来打击敌⽅的运输船。
潜艇的应用也类似,只强调打击对方的军舰,而不注重攻击敌方的运输船。
⽇本海军给战列舰的任务常常⾮常明确,也⾮常单⼀,那就是⽤战列舰⼲掉对⽅的战列舰。或者⾄少也要⽤战列舰去⼲掉敌⽅的航母之类的⼤型军舰。其他任务基本都不在⽇本海军的考虑范围。
本专题的启示
1、技术是解决难题的重要助力。脱离技术手段,那么勇气、策略、出奇制胜都会成为空谈。善于立足技术创新、变不可能为可能,才是高明的出奇制胜。这就是为什么科研过程中必须要提出技术解决手段。
2、轻视对手,常常会让我们付出惨重代价。
3、获取信息很重要,但是解读信息更重要。主观认知偏差,常常让我们只接受我们想接受的信息。这样一来,无论信息渠道多先进,都会形成严重的认知盲区。
4、战争中,赢得战斗很重要,但赢得战斗不等于赢得战争。过于执着于战斗的胜负,往往丧失大局观。看不清战争的全局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不能只看拳头,而不看系统的较量;
5、只有跳出战斗思维,才能拥有战略思维。这一点无论是战争,还是战争之外的组织竞争中也常常如此。
6、战伤抢修很重要,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