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智慧学习(2):为什么会是金刚经

·

,

朴素佛学

话说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觉得佛法过于深奥,语言不能表达,中国古代禅师有一个引申的解释“说似一物即不中”,意思是无论你说佛法是个什么东西,说的都是错的。因此,若不是有人劝说,佛陀是不打算说太多的。

从佛陀在世到涅槃之时,通过“贝叶”所记录的佛经称之为朴素佛学。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应机”。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讲经的难度分为蕴、处、界,合起来叫“三科”,是⼀切佛学的基础。

五蕴是佛法最简单的版本,包括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讲解有一个套路:

⾊蕴不是我,我不是⾊蕴,⾊蕴⾥⾯没有我,我⾥⾯也没有⾊蕴;

受蕴不是我,我不是受蕴,受蕴⾥⾯没有我,我⾥⾯也没有受蕴;

……

五蕴不是我,我不是五蕴,五蕴里面没有我,我里面也没有五蕴。

听佛法的人多数是弥留之际的人,所以讲的东西都是这样的。

十二处是稍微复杂的。

十八界是更复杂的版本。

上面的“三科”属于道理层面,这种是道理,在道理之外,还有⾏持,也就是⾏为规范。这两类合起来,就是朴素佛学的主要内容。从佛经上看,就是第⼀次结集的经藏、律藏。

佛教经典不是有“三藏”吗?没错,除了经藏、律藏,还有论藏。佛教说的“三藏法师”,就是精通经、律、论的法师,也就是对佛学⽅⽅⾯⾯都精通的法师。

论藏出来是与硬核佛学有关。

硬核佛学

硬核佛学的特点是很理论化,很复杂、晦涩。比如:佛陀涅槃之后,当弟⼦们把佛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说法汇编到⼀起的时候——当然,当时并不是现在的汇编,⽽是背出来,让其他⼈⽤脑⼦记住。

佛经的口耳相传,肯定会有传错的情况,而且所说的话一旦脱离了具体语境,放到一起自然会有冲突现象。释迦牟尼佛像两边站⽴着两个侍者,其中年长的是摩诃迦叶,年轻的就是阿难。记忆力超强的阿难是佛经相传的最早也是最关键的人物。

然而,到了阿难晚年时,很多人认为他记忆有问题。于是很多有了⽭盾,谁来解决?职业的佛教学者出现了。这些⼈,叫论师,是专门负责解释佛经的⼈。随着论师的出现,聪明⼈都开始研究阿毗达磨,也就是刚才说的佛教三藏中的论藏。慢慢地,论藏开始从零散的讨论,变成庞⼤的体系,复杂⽆⽐。硬核佛学的时代到来了!

佛陀当年说的⼀个字,在毗婆沙⾥可能说到成百上千字。毗婆沙有很多种,不是出⾃和完成于⼀个⼈之⼿,也不是形成于⼀个时代。其中,最典型的,可以说是《⼤毗婆沙论》。

总而言之,佛教的体系就出来了。

玄妙佛学

当硬核佛学的理论体系出现之后,互相抵触的内容反而增加了,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增加了很多问题。对问题理解的分歧,也就产生了很多部派分化。

因此,在这个分化过程中,有一些潜伏的思想像暗流逐渐汇集成海。这些思想不是佛陀所说,但是佛陀所做的是琼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关注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于佛陀的精神和认知,将这种内在摊开。

现在很多⼈听过的《般若经》《法华经》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般若经》是早期的⼤乘经典。它的出现,肩负着⼀个使命:把佛教从繁琐庞杂的细节中解放出来,单⼑直⼊地关注佛陀真正的精神,⽽不是在细枝末节纠缠、辩论。

《般若经》就是我们这门课要讲的《⾦刚经》的母体。母体是什么意思呢?《⾦刚经》属于《般若经》,但它只是《般若经》的⼀⼩部分。《般若经》很庞⼤,也不是在⼀个时代形成的。它也是像滚雪球⼀样,越滚越⼤,⽽且有不同的雪球:⼤品、中品、⼩品、⽂殊、⾦刚、天王、理趣……⽽其中最流⾏的就是《⾦刚经》和《⼼经》。

比如,硬核佛学中说:八万四千种法相。但是《金刚经》一句话否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再有,硬核佛学⾥⾯,从头到尾都在讲“法”。但是《金刚经》一句话否定“法尚应舍,何况⾮法”。你讲了那么多法,但你得知道,这些“法”都不是真的。

《金刚经》就是要告诉修⾏者,不要总盯着佛陀说过什么,更要注意佛陀当年做了什么,注重佛陀的⾏持,并从佛陀的⾏持中探究佛陀真正的精神。

《金刚经》的意义

第一,是要告诉修行者,不要看说了什么,要看做了什么,从智者的修行路看智者背后的行为模式、决策逻辑等等;

第二,修佛是要为了“般若”。什么是般若,就是从表象回归本质,剥去修饰的糖⾐假相,洞见⼈⽣真相,直到看透本质。当放下所有执念之后,⼼灵得以回归朴素⽽丰盈的精神世界。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