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列出⼀张能够把所有德
性,甚⾄最重要的德性都含括在内的完整清单”。这个内容在我理解看来,道德不是一成不变、固定的,而是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判断
我曾经听不少人说:“道德,道德能当饭吃吗?”的确,社会的评价体系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多寡,才华的贫富等等。评价体系与道德素质要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很多时候不仅“老实人”吃亏,而且仿佛“越有道德越吃亏”的境地。
然而, 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过去没人讲清楚。实际上,道德笼统的讲,是要在整个社会存在秩序和规范,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与关怀,还有自我独立思考存在空间这三者都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去讲求道德。
换句话说,如果社会上大量的人秩序和规范混乱、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背刺残害,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被极致压缩的时候,此刻谁如果还“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讲道德,那么你不吃亏谁吃亏?
道德精神的三要素
纪律精神
能够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并且能够约束和节制自我欲望,就是有纪律。也就是说在面对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然而,整个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确定性和常规性,让我们每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行为变得可预测、有规律,如果整个社会都“灵活应变”,那么像贪污、受贿、卖淫嫖娼等等违法犯罪行为一定会屡禁不绝。每个人欲望和行为都无穷大。所以,中国老祖宗说的“人在做,天在看”,在中国人眼中,还是有老天爷管着的。
知性精神
纪律是绝对服从吗?当然不是,盲目和机械的服从纪律是愚蠢的。一个运用理性去理解纪律的起源和目的的人,能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力的人,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人,才能算是从灵性层面去讲道德的人。
依恋社会群体
对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国家有认同感、认同感和献身精神。
人本质上可能是自利的,但是100%利己就不对了。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依恋社会群体并不能压制自己的个性。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照顾好,“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向外伸展,而丧失了自我,这样的情况下也是不道德的。
实践当中哪些小事体现出道德?
1、有勇气看到互联网上偏激或不负责任的观点,有智慧分辨“对”与“错”的界限,有能力不去参加这种辩论。
2、在同事低落的时候,递上一张纸条“你还好吗?”赢得对方的信任、尊重和归属感。
道德的误区
1、道德是可以衡量的。很多情况下将道德作为工具,用量化的方式评判表现。例如所谓的“功过格”,实际上做事情如果能够用积累功过的评分,那就不是真正有道德。
2、道德是可以说教的。道德本身就是需要“行胜于言”的一个过程。网络上那些对某个人进行道德指责,本身就应该警醒。道德是自律行为而不是他律行为。
3、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需要培养。行为规范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社会建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大众力行的情况下,此刻才需要通过奖励与惩罚等手段培养人。要不然,过分强调所谓的纪律,只会让人在心中埋下敌意的种子,疏离他人。事实上,体罚和暴力惩戒的范围应该放到那些十恶不赦的人身上,“野蛮的残余”也应当使野蛮人受压制和屈从,而不是对一个遵守纪律的人进行肆意惩罚。
总结
道德不是约束一个人的,如果说法律的实施要依靠国家的强力手段威慑而来,那么道德的实践也要依靠有序的社会秩序。如果说在一个环境中,人们不讲秩序、没有奖惩,谁讲道德谁就会吃亏。换句话说,只有理性的分辨善恶对错,才是实现道德的基本场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