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如果初衷是好的,那么发展以及结论就一定好吗?
别急着反驳“好”与“不好”,因为某些积极心态会对我自己有帮助,也有一些“积极心态”起了反作用。
积极心态/积极情绪的来源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包括积极心态、正向情绪、积极情绪、正能量等,都是一些心理学家编造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提出新概念”、然后发表“畅销书”,构建“新共识”等等。在积极心态领域,通常一句很容易催眠的话就是“积极向上的人,总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容易成功”。
滥用积极心态的一些表现
工作中的表现
1、加班=奋斗,按时下班=懒惰
一家公司用长期加班来给员工洗脑,叫做勤奋,反对加班的人则被认为不够积极。
这本质是推卸领导责任,驯化员工“听话”思维。
2、系统或机构通过倡导积极心态,掩盖自身问题
在⼀所学校⾥,学⽣们表达作业负担太重,甚⾄⾃⼰出现了焦虑,他们的⽼师可能会说⼀句不痛不痒的安慰话:“⼼态放好⼀点,积极⼀点就好了”。
与“积极⼼态”相似的还有“内归因”,在公司⾥⾯出了问题以后,领导经常会说,我们要“内归因”,不要“外归因”,要找到⾃⼰的问题,⽆法改变外部环境,就只能改变⾃⼰。看似很有道理,但⼀味的这么想问题,分析问题,就会错过其他看问题的⾓度,⽆法将问题的原因分析的更全⾯,⽆法分析哪些是因为⾃⼰的失误造成的,哪些是因为运⽓不好造成的,哪些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因此,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个万能的原因来解释,⽽应该更全⾯,更综合的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有效的改进。
企业中的表现
⼀家公司经营不善,要裁员,留下来的⼈也要调岗适应公司发展,很多⼈不得不从事⾃⼰不喜欢的、⽽且薪酬很低的⼯作,这时候领导站出来讲,要有⼀个平常⼼,要积极看待⾃⼰的困境,把它当作对⾃⼰的历练。
生活中的表现
⼈穷不要紧,要乐观,
没钱买东西吃,不要紧,要乐观
还有什么“想开点”,“你要坚强点”。扯淡!
⽤“想开点”安慰受⼼理问题困扰的亲⼈,直到亲眼见到疾病如何摧毁⼀个⼈的⾝⼼机制,我才明⽩:这不是⼼态问题,⽽是⼈⾝⼼复杂系统问题。⽤“积极⼼态”敷衍,实则是⼀种逃避,是把责任推给已经⽆⼒⾃救的⼈。
积极心态滥用的危害
积极心态成为了社会期待、甚至成为道德标准,它的负面作用甚至危害,就开始显露。
危害1:忽视甚至看不见真正的问题
当一个人因为压力过大,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老师或领导一方面指责学生心态不积极,需要积极心态。另一方面掩盖和忽视了心理问题,埋下极端行为的风险。
公司内部出了漏洞,企业内不是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反而是宣传积极心态,把坏事当好事办。
总之,这种把年轻⼈的问题归结为⼼态问题的做法,是⼀个最偷懒的办法,同时也是⼀个最不负责任,并且时不时会酿出灾祸的做法。
问题2:无形压迫
经济放缓、房价大跌、就业困难、教育内卷等这种社会结构性问题,本身就是环境造成的。
但是有些已经既得利益者却还是告诉人们:你还不够积极、不够努力。
比如说,在职场和机构中,一个人之所以不如意、不顺心,不是外部的责任,而是内心的问题。
问题3:风险转嫁
很多⼈相信,只要⾃⼰⼼态好,就能解决各种问题,才忽略了系统性的风险。什么是系统性风险?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供大于求的时候。
比如一个人失业找不到工作,有人说全是因为他不积极地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但实际上,有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
用“冷眼”观察
第一步: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什么时候我要用到积极心态?肯定是遇到问题需要解决。
如果是自己要求进步的问题,属于自己造成的,换句话说,是自己给自己出的一张答卷,这个答卷只有自己去答,那么只要有了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这个时候积极心态是我们给自己注入动力的补给站,这是好的利用方式。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是来自于社会或者外界的结构性问题,一己之力无法解决,那这个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说是自己不积极的错。冷静下来,⼀个⼈的⼼态再好、再积极,C9的⼤学也不会多招⼏个学⽣,阿⾥巴巴或者腾讯这样的公司也不会多招⼏个应届毕业⽣,更不会给员⼯集体涨⼯资。
第二步:不要忘了自己的价值
工作不可能陪自己一生,家庭也不可能陪自己一生。《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中说过:“人生就好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要照起工来行。”
所以,只要照着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确定自己的价值,无视外界的压力。比如,求学或求知
第三步:外界的问题去一边去
⼀个⼈哪怕再积极,⼼态再好,也背不起,反倒容易伤害⾃⼰。
一些“不正确”的识别秘诀
第一,积极心态、积极情绪或者正能量,如果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维护自己的形象或者刻意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么这就是问题所在。
第二,如果积极心态、积极情绪或正能量成为了一个机构的口号、标语或者调动情绪亢奋的方式,那么这就是有问题的。真正干事的人不是喊口号的,而是去出门寻找方法、多做复盘和调整。
第三,如果有人说“事情无好坏,只是心态在作怪”。这就是问题了。
最后想说的
努力不一定意味着回报,不要相信媒体说的一切都会变好。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偶尔颓废一下。因为成事当中,心态最多占三分,70%都是因为制度、资源和行动而决定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诚不欺我。
遇到困难时,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行的制度、资源和行动,分析一下时间、资金或关系,能做的就是提升能力,调整节奏,找到支持。对于超出自己能力的问题,直接选择“不配合”,不要把不属于自己的担子扛在身上。
如果对于真心好的朋友,他们遇到困难后,⽐如关注他们的认知、想法,帮助他们解放⾝⼼,享受⽣活。作为⼦⼥,我们应该多花时间陪伴⽗母,教他们、带他们出去玩,⽤各种⽅式去引导他们,⽽不是只顾着⼯作。当他们情绪低落时,也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说“想开⼀点、积极⼀点”来回应。
积极心态是药,它也是有副作用的。我们也可以有坏情绪,去积攒⿊⾊⽣命⼒,这是构建复原⼒的过程。没有经历也就不知道如何应对。
愿你安好,接纳一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