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过去很长时间,我都是用感性和直觉来回答的。比如说父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妻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等等。
可是就是这种不明确标准而定义的,带给我自己的就是痛苦。所以,重要的人不一定都是为自己好,也有一些人利用这种方式来剥削你自己。
一个案例
当入职一家新单位之后,一定会有人给你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但持续互动后,就能把来自他人无数的建议提炼成在单位、岗位生存的认知框架,这么做就是要符合广泛的期望。
换句话说:社会化是递进的,从模仿具体他人,到把分散的他人观点整合成抽象的社会普遍期许——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概化他人”,最终我自己就可以实现自主行动。
所以,什么是重要他人?这里有几条标准:
(1)他的存在是否帮助我更好理解环境中的规范和规则;
(2)他的存在是否帮助我在环境中的早期生存提供支持;
(3)通过交流,我是否形成了对环境以及自我行为判断的认知?
如果符合这三条,那么这个人就是“重要他人”。
如何正确对待“重要的人”
首先,我们不能盲目接受一切来自“重要他人”的影响。
在社会生存的本质,就是我自己的个人内核与社会规则主动持续碰撞的动态过程。其中,社会规则是抽象的,面对这种抽象,就需要自己处理各种事情后理解的过程。
细化来讲,就是:
(1)坚信自己有能力对他人的影响进行反思。尽管重要他人愿意指导自己,但不一定都是正确或适合自己发展的。
(2)坚信自己的意识正确。当对方对自己的影响限制或和我个人认知产生冲突,需要主动调整和修正这些影响。
例如:在成长阶段,父母是我们的重要他人,然而如果当父母和自己的认知有冲突,就应当跳出这个影响,成长为自己理想的自我。
其次,要丰富自我来应对社会。
和世界的交往过程中,不仅会将社会规范、文化和价值观内化进来,也需要让自己的言行、价值观和态度有限度的注入社会中。从这个方面看,自己应当需要优化自我,形成健全而富有意义的人生。
在互联网社交中是否能形成“重要他人”
互联网本质是一个匿名社会,很多人都有发声的需求和能力。用三条来进行判断:
(1)他的存在是否帮助我更好理解环境中的规范和规则。
互联网环境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规则,所以互联网社交中并不能够让我获得环境中统一的规范和规则。因此,这一条不符合。
(2)他的存在是否帮助我在环境中的早期生存提供支持;
互联网社交中,除了老师之外,没有谁能够为我提供早期生存支持;
(3)通过交流,我是否形成了对环境以及自我行为判断的认知?
互联网上交流会让我的自我判断变得特别混乱。
通过上述三条,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远离互联网上各类媒体,让自己有能力、有标准放到真正的“重要他人”的身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