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你可以认为是人性规律+客观规律。演变过程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富不过三代”理解为一个财富与能力双重衰减的动态系统。
历史上的四个原因
原因之一:政治因素——制度性再分配机制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的社会,都在避免财富过于集中,并且一代代传承和放大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避免“富可敌国”的现象产生。现代不仅是税收,还有反垄断、反腐、舆论监督等,都在限制“世袭资本”的扩张。
地区/时代 | 手段 | 效果 |
---|---|---|
古代中国 | 抄家、迁徙富户、重农抑商 | 财富难以跨代积累 |
罗马帝国 | 军阀征税、皇帝没收 | 商人阶层不稳定 |
当代美国 | 遗产税(联邦40%+州税)、赠与税、资本利得税 | 财富代际转移成本高昂 |
原因之二:生物学因素
这就是“均值回归”的因素。
假设“成功”由多个独立变量决定(智力、体力、精力、性格、机遇),每一代都是这些变量的随机组合。
这就是“天才难出天才孙”的统计规律。
第一代是“极端正向组合”(极聪明+极勤奋+极健康+极幸运)
后代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大概率会偏离这个极端值,回归到人群平均水平。
举两个例子:
例子1:开创事业,不论是建立一个王朝,还是积累巨额财富的人,都是能力超群的人,否则他们也做不到那么多困难的事。
朱元璋活了70岁,不仅是明朝活得最长的皇帝,也精力过人,皇帝和丞相一肩挑,恨不得每天三更起、五更睡。“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就是这个样子。
到了朱棣,活了64岁,身体虽然比不过父亲,但是依然能够支撑他征战一辈子。然而生育质量下降,长期优渥生活导致精子质量下降、遗传病显现(如欧洲皇室血友病)。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他们俩的身体和精力就不行了。
明仁宗活得短,47 岁就死了。明宣宗更是 37 岁英年早逝,不仅如此,他已经没有精力既当皇帝,又当丞相了,于是不得不开了让宦官参政的先例。到了明朝后期,皇帝们大多精力不行,嫔妃不少,最后子嗣却没有几个。
当然,这里面也可以用一个中国古代哲学来说明。当一个家族祖坟冒了青烟,出现了一个特别聪明的人物。那么如果这个人守不住这份聪明和智慧,那么自然而然家族气运就会丧失。
原因之三:教育因素
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一个人即便家庭环境是管理财富,受的教育也会让他丧失对金钱的兴趣,转而其他方面。越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越可能培养出“不想赚钱”的后代。
环境 | 教育导向 | 对金钱的态度 |
---|---|---|
贫困/动荡 | 生存教育、实用主义 | 金钱=生存工具 |
富裕/和平 | 素质教育、人文艺术 | 金钱=自由手段 |
- 第三代往往接受精英教育,崇尚精神价值、社会责任、个人表达。
- 容易产生“财富原罪感”,主动放弃继承或大量捐赠(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
- 或转向非营利领域(艺术、环保、宗教),不再热衷商业扩张。
原因之四:财富结构设计
通过设立信托和基金会,防止败家。然而家族越壮大,这个费用越少。
工具 | 优点 | 缺陷 |
---|---|---|
信托 | 隔离资产、控制分配、避税 | 成员增多后,人均领取额下降;投资保守导致回报低;通胀侵蚀本金 |
基金会 | 永续存在、免税、社会影响力 | 必须每年捐出5%;管理成本高;投资收益有限;易官僚化 |
应对方案
第一代创富者
首先,要树立“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意识。
其次,分情况。
1)儿孙不愿意继承事业
将财产的逐步从企业中转出,分散投资。然后给孩子们足够的多的钱用于探寻梦想而非无所事事。
典型代表:盖茨基金会。比尔盖茨将自己赚的钱注入盖茨基金会,并且实现投资多元化。
如果没有投资回报,基本上一代人的时间,钱也就捐完了。如果投资的回报是7%,捐掉 5%,还剩 2%,再考虑到扣掉管理费和成员从中获得的工资,本金也很难增长。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基金会的财富其实是在缩水的。今天,美国的一些老牌基金会,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名义上的财富比当初并不少,但是相对财富缩水得很厉害。
2)儿孙愿意继承事业
如同风投一样,让儿孙独立创业积累经验。而自己在考验儿孙的过程中,设立基金会和信托进行财富传承。好处在于:基金会是不需要上税的,这样一个超级富豪就可以把自己的财富,100%传承下去,然后让他的孩子们都在基金会里任职,以工资的形式,领取生活费。但是基金会每年要真的捐掉足够多的财富,在美国是基金会财富的 5%,基金会的管理费用不在其中。
信托部分。在隔代传递时是要收一次性遗产税的,但是没有捐赠的义务,因此挣到的钱都是继承人的。通常,设立信托的第一代,担心孩子把钱乱花掉,都会做两项规定。第一,未来的投资需要保守,因此老信托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第二,每个孩子每个月可以领取固定的生活费。但是,如果子孙多了,领钱的人多了,信托到了某一代,钱就会被领得差不多。
第二代
树立“父亲是父亲我是我”的思想,在财富上解除绑定。利用资源探索自己的梦想。
若第二代能摆脱“继承者心态”,转为“创业者心态”,则家族有望延续。
案例:李泽钜(李嘉诚长子)低调务实,接手长和系后稳健运营。
失败案例:某些二代炫富、高调、挥霍,加速家族衰落。
当然,要承认无论用何种方式传承财富,只要继承人中没有超过开创者的,就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随着全球化、科技变革、ESG理念兴起,新一代富豪正在尝试:
- 将财富转化为影响力资本(Influence Capital)
- 建立家族办公室 + 创投基金 + 慈善平台三位一体模式
- 强调价值观传承 > 财富传承
- 鼓励后代成为“社会企业家”而非“守财奴”
如马斯克虽未设传统信托,但他将影响力植入SpaceX、Tesla等机构,其思想与愿景可能比财富更长久。
真的解决办法
所谓“完美解决”,不是让子孙永远有钱,而是让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持续拥有话语权、影响力与尊严。以下是三种可行路径:
路径一:制度化转型 —— 把家族企业变成“公共机构”
核心:让财富脱离家族控制,反而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 成功案例:
- 胡庆余堂(胡雪岩):虽然胡家败落,但“胡庆余堂”品牌被国家接管,至今仍是中华老字号,杭州有胡庆余堂博物馆。
- 北洋大学堂(盛宣怀):今天为天津大学,盛宣怀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 荣氏企业:虽被公私合营,但荣氏精神被写入中国近代史教材。
👉 启示:
个人财富会消失,但制度遗产可永存。
→ 将企业、学校、医院、基金会制度化,使其超越家族生命周期。
路径二:政治融合 —— 从“资本家”变为“体制内力量”
核心:主动融入主流权力结构,换取安全与延续。
✅ 荣毅仁模式的精髓:
- 断舍离:主动放弃私有产权,避免被清算;
- 换身份:从“剥削者”变为“建设者”;
- 获授权:被国家赋予新的经济使命(如中信);
- 再崛起:以国家平台重建影响力。
👉 这不是“财富传承”,而是身份与使命的传承。
⚠️ 风险:高度依赖政治环境,若失去信任,仍可能崩塌(如盛宣怀在清末民初的遭遇)。
路径三:文化与精神传承 —— 建立“家族品牌”
核心:让后代因“你是谁的孩子”而获得机会,而非直接继承金钱。
✅ 现代案例:
- 洛克菲勒家族:后代多从事慈善、环保、艺术,家族举办“家族大会”,强调价值观教育。
- 罗斯柴尔德家族:虽财富分散,但通过“家族银行网络+联姻+信息优势”维持影响力。
- 荣氏家族:至今仍被视为“爱国资本家”典范,荣智健虽后来受挫,但家族声誉未倒。
👉 方法:
- 设立家族宪章(Family Constitution);
- 定期召开家族会议;
- 建立家族档案馆、纪念馆;
- 鼓励后代从事公共服务或创新事业。
左老师的观点
1、把钱转化为学习与思考的习惯、锻炼身体的坚持、以及一项能独立谋生的技能,就等于给了孩子可复制的能力。
2、形成清晰的家规、合理的零用钱制度,甚至在家庭里建立“错误账本”,让孩子学会复盘和承担责任,那么这种制度性的传承,比留下一笔钱更长久。
3、懂得诚实守信,愿意和朋友、导师保持稳定的连接,他的社会资本同样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护身符。家长在其中的角色,也需要从“掌门”转为“管家”。不是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营造环境:给自由,但要承担责任;给资源,但必须交付结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能复制父母的道路,但可以继承父母处理世界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财富更抗风险,因为它让家庭从“守财”的焦虑,转向“造血”的能力,从代际间的比较,转向个体持续的成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