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行家年度人文课堂·庄子篇》学习笔记(10):不争论的智慧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存在一个争论:要不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开放资本市场?这在当时是一个可能要动摇国本的问题。面对争议,邓小平的表态是: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虽然这种争议搁置下来是靠伟人的拍板,但是大部分人不服气的。直到1992年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引发百万人排队。这种现实才让人看到需要压倒了理论部分。

邓小平的“不争论”

邓小平南巡时有一句话:不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

庄子早有解决方案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同,如同蛤蟆吵坑一样。

在学术史上,百家争鸣意味着“天才总是成群地来”。大学者集中出现,就是因为他们能在同一个时空中密切交往和争论,深度启发时,一场谈话就够了。最后,这群人会把其中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

曾经有一次,有一个人在辩论里向庄子抛出一堆逻辑严密的论断,充满大词儿和新概念,像什么“指物”、“白马非马”、“坚白同异”什么的。庄子怪眼一翻眼,反问:那你听说过“朝三”没有啊?

解决方案详述

名称:齐物论

内容:认清这些人“朝三暮四”的本质。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庄子

即:那些耗费心神非要通过证明求看法一致的人,认为“只有我对,只有我懂”,却偏偏不懂万物本来就同一的人。

应对的具体场景特征

1、发生现象:争论;

2、发生特点:
1)讨论的是社会热点事件;
2)说的内容都是“大词”或者“网络词汇”;
3)情绪化、非具体化的争论较多:例如非黑即白、非得争出一个高下,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
4)有一种显摆自己,区别他人,把自己的观点凌驾于他人之上

如何应对?

理解一件事:在转盘上塑造陶器,你要的是造一个碗,那么是向左转拉成形还是向右转,无所谓啊。

“和是非”不是无是无非,而是定下根本,具体往哪边走都一样。旁人情绪激动,顺势拨弄一下就是了,“是之谓两行”,这也行,那也行,背着抱着一边儿沉,这种自信和自如来自智慧。这是庄子可实践的一面。

所以,把这类人看成是猴子。这些人放下正事,天天和猴子坐在一起讲理,远看也分不清谁是猴子了。所以,猴子看不清目的,为了细节喜怒不定,狙公也不解释,索性就顺着它们的思维,好像是妥协,其实无关根本。这就是智者处理分歧的方式。

场景

知道了这个哲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知道,无论是邓小平的“不争论”还是庄子的哲学,这是干事的人应该抱持的内容。

普通民众的认知水平以及争论

认知状态:“随大流”

随大流有几个特征:

1、别人说可以,我就跟着说可以;

2、别人都说不可以,我就跟着说不可以;

3、因为别人认为这样,所以我就跟着认为这件事是这样的;

4、因为别人认为不能这样,所以我就跟着认为这件事不能这样。

争论的本质

大众自认为自己有观点和信条。但是他们从不反思:这些所谓的信条和观点,不是从经验中来,也不是从思考中来,而是从大众的思维惯性中来。

为社会现象争吵,原因是情绪被绑架,观点被临时灌输而来的。

风险点

争论时,说的是网络热词和热梗。换句话说,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像是从自己而来的想法。

负面场景:老百姓争论政治

政治本来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绝缘,然而一旦政治变成了吃瓜,人们自然而然就会从各自的情绪中出发,根据自己个性化喜好,拒绝“客观事实”的存在,因此开始争吵。这种“后真相时代”成为了社会撕裂的源泉。

美国

在美国,你是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因为家人、亲戚支持不同的党派,为了避免聚会上的立场碰撞,很多家庭聚会都因此停了下来。有一些理性的,都会在饭桌前约定“莫谈国事”

中国台湾地区

相比美国,中国台湾地区更是撕裂。在一个动不动公投,动不动给人贴上“亲中卖台”的社会,一家人都因为不同的政治光谱而相互打起来,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内

虽然我们国内的政治还是可以,但是社会事件依然让人们产生撕裂。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回到家中绕不开的就是社会问题。什么男女对立、婚丧嫁娶等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之间的观点不同,很多时候因为一句话而导致了伤了和气,弄不好就提前收拾行李。

当然,如果我们不想谈论,这些人就逼着你去表达观点,要不然就得赞同,要不然就得反对。

深度思考

1、凡是喜欢谈论社会事件的人,与历史上惠施“坚白同异”理论学派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对自身知识的傲慢以及显摆他人。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面对这样的人,我能做的一件事就是“不争论,看着你在那边装B”。

2、在《齐物论》里叫“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智慧广博,小聪明琐碎;高明的言谈气势恢弘,争论的人喋喋不休。

延伸

建议听听马三立相声《买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