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参考学习笔记(3):气象预警

·

,

生活在西安一段时间了,今年的气象特别怪。随之以来,手机、微信等渠道都发布了动不动红色预警、橙色预警等等。结果很多时候都是虚惊一场。

为什么动不动就是红色预警?预警是人发出来的,有一个规律是,如果出现了一次没有预警到的暴雨,而且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引发了舆论批评,那么紧接着的一次可能比较大的雨情,就会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发出橙色或者红色预警。

然而为了小概率事件,人类对高预警信息产生的信息疲劳确实需要考虑。

预警的原理与标准

现代人对于天气的看法是:天气是一个系统,可以用非线性计算。但是非线性计算就有个问题:初值的微小差异或者过程中的微小扰动,会造成迭代多次之后,千差万别的结果。

在中国范围内,有4个降雨预警,这个预警就是“已经出现或者未来X小时将要出现大于50mm的降水”。

预警类型详细信息发布者社会影响
蓝色预警12小时市气象局
黄色预警6小时市气象局
橙色预警3小时分管应急响应和城建的副市长中小幼停止一切室外活动,建筑工地停止高空作业;大型露天演唱会和马拉松取消,高速公路和景点限行或封闭。
红色预警3小时(100mm)市长或常务副市长中小幼听课,工地全面停工、所有旅游场所封闭、地下经营场所停业、跨省陆地公共交通工具停运、非必要不得要求员工到岗。

预警的信息源依靠气象监控系统。目前全球有名的常规气象监控有4个部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式、美国全球预报系统、京津冀快速更新循环系统以及中央气象台GRAPES业务族。

欧洲和美国的两个数据源用于宏观观察,即以最小网格为10km*10km的分辨率,以天作为尺度的全球大气环流。

北京和中央的两个数据源用于局部观察,即网格降低到1km*1km,以10分钟为尺度的局部大气环流。

预警“扩大化”与“被动解除”

预警降级

预警生效后1~3小时,气象台以10分钟间隔,动态更新数据。评估1小时雨量是否达到70mm,3小时雨量是否达到100mm。如果都没满足,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要向市应急响应办提交评估单,考虑把预警降级。

预警生效后6小时,仍然没有达到100mm,就自动降低到橙色,如果还没有极端降水信号,就要解除预警。

预警为什么扩大化?

一个简单的回答:规定。

橙色、红色预警虽然在发布的时候会告知区域,但是状态却是针对全市的。一个原因是场景问题:因为河道的连通导致上游的区域降水量比较大,下游发大水或者上游向下游泄洪时,比如下游复工了,但却被洪水冲了,虽然可能下游的降水量并不大,但洪水灾害是一样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动作都偏保守。也就是说,全省覆盖范围内的橙色或红色预警强降水和次生灾害,全都降低到阈值之下,才能解除。

气象监测虽已精细化,但预测仍有不确定性。提前扩大预警范围,可为应急系统争取响应时间。各部门联动机制通常基于“全市统一响应”设计,若仅局部响应,协调成本高、易出漏洞。

一旦启动高级别应急响应,涉及教育、交通、电力、医疗等多个系统,全面恢复常态需要时间。提前解除预警可能导致“响应中断”或“准备不足”,故常采取“稳妥过渡”策略。

为了安全,各位忍忍

安全问题无小事,每个中国人生命都很宝贵。与其说疲劳,不如感恩这样的情况。

对普通人而言,与其抱怨预警“不准”,不如转变心态,将预警视为风险提示而非确定性预言。在气候日益不确定的今天,每个人都需培养一种“应急素养”——理解预警背后的逻辑,储备基本防灾物资,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同时保持信息渠道畅通,比如主动关注气象局官方平台而非被动等待短信。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现代城市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存,我们既是预警的接收者,也是风险共担的参与者。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