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从狭义上讲就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但实际上,无论是开辟新事业,还是组建小家庭,亦或是成立新部门等等,都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要经历突破自我,说服别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最终改变世界。你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游戏。
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在硅谷有一个Y Combinator,即YC。无论如何,当你决定创业,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理念。
1)创业一定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目标,而不是逃避什么。比如说我要建立一个家庭,这是因为我要看到人的不同,从中进一步成长。而不是说我的原生家庭不好,我要逃避这个价值。
2)我能提供什么?比如说我能够提供什么价值,要解决当前市场上的一个什么问题。你发现世界上有个地方不对,让人们感到很不舒服,而我有办法解决。
3)不相信问题能够自动解决。很多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待别人解决,而是要由我来解决才是对的。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发展要在大平台、大城市,不是说三四线城市没有问题,而是因为大平台、大城市要比其他城市更早接近人类的先进边界,当触摸到边界并且解决扩展边界的问题时,就可能会更早拿到先发优势。与此同时,这里有更优秀的团队、更快的投资、更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的来源包括日常观察和主动寻找两种方式。对创新来说,小往往是一种优势。你创业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顺应天道的。
拿到投资的方式
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允许创业者不用自己的钱冒险。但是创业者需要练就一份能力:你必须在一分钟内介绍自己公司是做什么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为什么这件事最应该由你们来做。
在工程师和投资人之间,目前工程师似乎掌握更多的主动性。在任何时候,说服别人出钱都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事。往往是这个本事,而不是技术,此外,谁能够对内谦虚承认错误,谁当公司的 CEO。所以,拿投资不是参加高考,这里没有客观指标。拿投资是个说服力游戏。知道你的目标客户是什么样的人,你解决了客户的一个什么痛点。他们要求你这个产品是客户“必须要有的(must have your product)”,而不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it’s nice to have your product)。你必须证明至少
有哪怕五个人,宁可冒风险也要使用你的服务。
投资人要看很多很多项目,要看不同领域的项目,他们根本没时间细看、也看不懂公司的细节。或许可以用 AI 帮着看看,但细节是可以包装的,很多东西 AI 也不知道夸大了多少。最终的拍板权只能掌握在人手里,而人总会忽略技术细节。投资人会自动使用一些思维快捷方式,希望直达本质。
当然,如果你执意要和政府进行合作,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专门给官员介绍项目并且按比例收取介绍费。这样会更好。
如何积累客户
– 有 2.5%是所谓「创新者(innovator)」 :这些人就喜欢新东西,
你跟他讲个什么新东西他很兴奋,他很愿意最先试用新东西;
– 有 10%是「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 :这些人爱跟风,看
到创新者用什么他会跟上; – 其余的人都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如果你收到的回复率明显高于2.5% —— 比如到了 10% —— 那就说明你的做法有毛病或者你的产品有问题,也许是承诺太多了。
两条不那么光明正大的部分:
一个是为了争取早期用户,你宁可使用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也得把人挖过来。据说抖音刚起步的时候,为了哄一些网红来做节目,三四十岁的员工,会叫那些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干妈”……
另一个是可以抄袭大厂。比如你做了一款 AI 硬件,功能挺好,而且已经在东南亚拿到十万部的订单,但是……它的外形实在太像苹果耳机了。你很担心苹果会不会来起诉你呢?B 先生对此的评论是如果苹果起诉你,你应该感到惊喜,因为那是非常好的 PR!那只会给你带来流量。现实是这种侵权官司很难打赢,尤其你是个小公司,大厂根本不值得跟你作对。
你这个产品会不会随着 AI 能力的增强而在五年后被淘汰?那不是你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 —— 如果你一直想这么多,你就只能躲在家里什么事都干不了。创业就是要先解决当前的问题,把这一关过了,将来的事将来再想办法
业务的增长
公司做大了,你就必须找那些技能明显不如你的人来帮你。而不是用那些大公司的部分。因为大公司的人都是会把平台错当为能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