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参考4》学习笔记(10):RWA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

,

2024年3月,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却在金融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美国贝莱德(BlackRock),正式推出其代币化美元基金。紧随其后,一众华尔街巨头纷纷入场。就在这个月,美国链上代币化的国债规模首次突破10亿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美债投资者,不再通过传统的券商和银行系统买卖债券,而是选择将资金“上链”,在区块链上完成交易与清算。

这并非偶然。从2021年全球现实资产代币化(RWA)市场仅3亿美元,到2025年6月突破2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一个全新的金融范式正在加速成型。

什么是RWA

RWA,全称 Real-World Assets,直译为“真实世界资产”,但更准确的理解是——现实资产的代币化

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比如国债、股票、房地产、知识产权、甚至一条生产线的产能,通过技术手段“切碎”,变成可在区块链上自由交易的数字代币。

这就像在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共识之桥”。

举个例子:你想投资台湾加权指数中的台积电或联发科,但受限于开户资格或外汇管制,无法直接参与。于是,有人在合规框架下购买这些股票,并发行锚定其价格的代币,供全球投资者在链上交易。这就像是在“赌场”外面开了个“外盘”,赌的是真实市场的走势。

在赌客们押骰子大小的时候,外面的人也会跟着下注,但是外面押的是赌局本身谁输、谁赢。换句话说,这里的股价本身就是二元,要么压某一个股票今天盈利还是亏损,。比如,它可以 24 小时交易,不受交易所开盘的时间限制;它可以把一股再拆成 100 份,参与门槛更低;它的清算周期是 T+0,几秒就到账苹果和亚马逊的代币,刚上市两周就被炒飞了,价格远远高出了它们所锚定的真实股票。

追踪亚马逊股价的代币AMZNX,一度价格飙升至真实股价的4倍以上。更夸张的是,在7月3日,有用户在Jupiter上面仅用500美元试图购买亚马逊代币,竟短暂将其价格推高至2万美元以上,相当于真实股价的100倍

这背后,我们不得不问几个问题:

  1. 一家公司的市值,到底是由股票价格决定,还是由代币价格决定?
  2. 这种暴涨,是否存在发行方或平台的操纵
  3. 代币背后,是否真的有足额的现实资产支撑?
  4. 同一笔资产,股票持有人和代币持有人,权利如何划分?

这些问题,正是RWA走向成熟前必须跨越的深水区。

如果说比特币是“数字黄金”,那么稳定币就是“数字美元”。而USDT、USDC这类美元稳定币,本身就是最典型的RWA——它们背后是美元现金、美债等现实资产的代币化。

稳定币与RWA这对组合,开启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让加密行业从链上的自娱自乐走向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

稳定币锚定美元等货币,为加密市场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如何流动”的问题;RWA 锚定股权、债权、商品等现实资产,则解决了“资产/收益从哪里来、如何被利用”的问题。

中国的进展

在美国巨头布局RWA的同时,中国也在悄然入场,但路径截然不同。

京东、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的企业,目标明确:用稳定币提升跨境结算效率,通过智能合约压缩账期,让供应链资金流转更快、成本更低。

蚂蚁集团则代表了一股“有科技含量的金融新贵”力量。它的野心不止于支付,而是想成为全球RWA的核心融资与交易平台,抢占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制高点。

一旦中国全面拥抱RWA,将带来三大深远影响:

1. 全球资产代币化的资产池将大幅扩容,中国资产将成为主角

中国的充裕产能,其实也可以变成链上的 RWA,像碳排放权、充电桩运营权那样,放到合规的加密市场里交易。如果它们能进入全球链上市场,不仅能丰富全球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能帮中国企业老板更有效地盘活资产、降低融资成本。甚至,还有机会帮加密资本和传统股权资本解决资产权益交叉混乱的问题。

中国产业链里大大小小的工厂老板们,他们拥有厂房、仓库、设备、产线,但不一定非要亲自做产品,也可以把产能的运营权“卖”出去。所以简单来说,厂东模型,就是把分离一个标的物的所有权和运营权,让股权资本去交易该标的物的所有权,让加密资本去交易资产的运营权。

再说的透彻一些,比如说A公司是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也就是董事会的部分。而加密资本就是交易这个运营权。比如“上海工厂 10GWh”产线的一年产能,可以做成链上资产 RWA,对应发行 1000 万枚产能代币,放在区块链平台上交易。投资者可以购买这些代币,根据特斯拉工厂每月或每天的产量与绿电数据,来获得稳定币分红。

如果有另一家名叫“大米”的汽车公司,遭遇了产能困境,也可以在链上把 1000 万枚特斯拉产能代币全买下来,然后像期货商交割豆粕那样,要求交割这笔 RWA 对应的真实产能。交割完后,这 1000 万枚代币就可以注销了。一年后,特斯拉工厂腾出产能,可以再次发币。类似的,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里,一台价值 1000 万的机床只能整租或整卖,而 RWA 可以把机床拆成 1000 万个 1 块钱的代币,让只有 10 块钱的散户也能买到“机床收益权”。

一条生产线的租金、残值只能靠季度报表呈现,估值非常滞后。但在区块链上,所有产能高度数字化,生产线的开机率、良品率数据都能上链,产能代币们可以通过链上合约绑定这些细节数据,确保分润的公平和可追踪。造假和利差空间也都被压缩了。

要想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实体产能规模要大、第二是产能数字化程度要高,第三是产业链之间要有长期协同和政策牵引,形成规模效应。Centrifuge和Sun Exchange都是因为不满足这些条件,而最终失败的。

其次,全球稳定币市场结束 100%是美元稳定币的垄断格局。再次,全球稳定币与 RWA的合规标准当中,会加入中国方案和中国意志。

恰恰能完美回应巴芒二人对投资标的物的挑剔:一条汽车生产线,折旧周期内也可以产生出远高于它造价和运维成本的产品;一座光伏发电站,也能在收回投资后继续采光发电。而新能源所在的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是非常完美的底层资产,通电连网、数据刻画、数字孪生,从新能源行业到高端制造一定是蚂蚁寻找的方向。新能源资产是“产能”,有稳定的内生价值,有翔实、不容易篡改的运营数据。

普通人该怎么看待

1、不要看“链”的先进,而要看“厎”的稳定:

链上的玩法再花哨,最后绕不过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钱由谁来还、出了问题谁负责。

投资前先问三个问题:

  • 挂钩的资产是否产生稳定现金流
  • 法律是否有兜底机制
  • 流动性是市场自发形成,还是有人为操控?

你可以把RWA当成docker进行分析。优先关注持牌机构、受监管市场、可审计资产,绕开“代币化美股”、“挂钩明星公司业绩”等噱头。

第一,要是出了问题,我能拿回多少钱?多久能拿到?第二,这些生产数据是谁记录的?有没有第三方来核实?第三,要是这条产线停了,有没有“备胎”来保证继续分红? 选标的我会挑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模式简单的,比如充电桩、电站——它们的收益比较规,数据也容易验证。 等到它真的落地到支付、理财、供应链账期里,能明显看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风险更透明,再考虑小额试水。

2、想要理解这种代币,先去学会炒REITs

RWA本质上是REITs + 供应链金融 + 期货的混合体。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新加坡的组屋:政府拥有土地所有权,居民拥有使用权。同样,“厂东模型”让普通人也能分享中国制造业的红利。

但风险也在于:一份漂亮的合同,可能把背后的不确定性包装得严严实实。

所以,赚不赚钱,不在于交易速度,而在于你是否能看懂数据、读懂条款、想明白它的本质。

产业链、供应链,是“全球公共品”。但“公共品”不等于向外无偿援助,而是指中国愿意把超大规模制造能力、物流网络、数字平台变成开放基础设施,让各国企业“即插即用”。

“链博会”上,中国展示了将产能作为“全球公共品”的意愿。而稳定币 + RWA,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技术杠杆。

它让资金无国界流转,让闲置产能、电力盈余、物流富余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匹配。

下一轮全球化,可能不再是从港口出发的货轮,而是从区块链上某个Token的诞生开始。

到那时,没人再争论“链上”与“现实”是否割裂——因为资产与资本,早已在智能合约的驱动下,完成了与实体经济的完美循环。

这,才是RWA真正的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