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看似很普通的词汇,但是在一些不懂辩证法内涵的我们眼中,很容易被他人利用,成为欺压我们的工具。
具体来说,就是借辩证法的名义,夹带私货。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你讲同样的话讲给他听,他根本不会听。并且通常伴有“从大局出发”、“两面都对”、“考虑长远”或者直接说“辩证的看问题”等字眼。来看三个例子:
场景1:同事小A偷了你的工作成果,跑到公司领导那里汇报。你向领导反映,领导却偏袒小A:你要辩证地看待这件事,不要太片面了。小A提前汇报给我,让我更早知道了你的成果。要站在部门大局角度看问题。
场景2:公司业绩在不断下滑,人心不稳,领导不思改进,不承认问题,反而让员工辩证看问题,说前途很光明,物极必反,硬币由两面。
场景3:公司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包揽了全组一般的工作,展现出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你的老板却不提拔你,反而提拔了业绩平平的小梅。你去找老板理论,老板说,你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小梅基础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付出的努力比常人多。再说,她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我们考虑晋升的时候,也是要考虑这些因素的。
到底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有三条核心:
1、世界上的事情具有矛盾对立面的,内部矛盾的此消彼长,成为世界变化的动力。
但是应用具体问题时,会有两种常见的误用。一种是人为设立对立面。有的事情内部,确实存在矛盾对立面;有些可能并不存在,或者说至少不明显,这时候一定要搞一个对立面出来,就会把本来不是矛盾的事情,生硬地对立起来。另一种,是把复杂事物,简化成只有两个方面去讨论。很多事物内部,可能不止两个面向,它是有多个侧面,或者是有灰度的,一定要把其中两个拿出来,形成对立面,也过于绝对。
2、辩证法的对立面是分为主次的。
3、辩证法的精髓:允许有例外,强调对立面中的主要方面,让逻辑前提得到满足。
例如:诡辩术是明显违反逻辑的,辩证法则是试图弥补形式逻辑在使用时条件过于苛刻的不足之处。形式逻辑是不允许有例外的,不能把绝大部分时候成立的规律,作为逻辑前提或者逻辑定律来使用;
警惕打着辩证法名义的四种做法
第一种:树立不存在的对立面
本质:制造完美主义陷阱
真正的辩证法强调矛盾的主次方面动态转化。如果一个人的优点是主要方面,缺点是次要方面,那么评价应该以肯定为主,引导发展。然而,有人故意制造对立面,让你怀疑自己的成就,永远处于“我自己还不够好”、“永远有缺点”的焦虑,从而丧失议价能力。如果你质疑,就会用“你果然是有XX”反噬,形成闭环压制。
典型案例:辩证法庸俗化为否定性压制工具
小常在公司里的表现很优秀,应该受到褒奖,加薪和升职。
领导却说,小常,虽然你最近表现不错,但是你不能骄傲。凡事都有两方面,人也是如此,你能力强是好事,但还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以后做出更大的成绩。
第二种:把个体苦难系统性中和
本质:以整体吞噬个体
黑格尔说“现实即合理”,但马克思立刻反驳:“现存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员工的合同权利是法权事实,不是可以被“大局”随意稀释的道德义务。把经济契约问题转化为道德牺牲,是偷换概念。例如,一个公司是否亏损与领导承担。这是“风险转嫁机制”——企业经营风险本应由资本方承担,却被转嫁给劳动者。而“辩证地看”成了粉饰这一转嫁的修辞术。
典型案例:整体性压制个体正当权利
1、公司欠小常的奖金,小常去找老板要,老板却讲,“小常,今年公司也不容易,你要顾全大局,要全面地看问题,帮助公司度过难关。如果其他同事都像你这样做,公司的效益就没办法保障了,明年大家的利益也都没办法保障了。
2、但是有的老板通过冠以辩证法名义的诡辩术,就把员工给诓进去了。很多农民工被欠薪后选择忍气吞声,就是被这种诡辩术给欺骗了。
3、计划经济时代常用“国家困难”要求人民“勒紧裤腰带”,结果往往是权贵照常享乐,百姓默默承受。今天的“共克时艰”若无透明账目与共享机制,极易沦为剥削借口。
如何应对?
区分“协商”与“绑架”。可以说:“我理解公司处境,但奖金是合同约定的部分。我们可以商量支付节奏,但不能取消。”——守住底线,同时展现合作意愿。
第三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本质:以深刻的名义逃避责任
辩证法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无限复杂化。复杂化=去行动化。一旦问题变得“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不敢动,也就没人负责。你今天经常会听到很多人对你讲,不能光看表面,世界很复杂,不能光看到问题,等等。管理者借此保全自己。让人陷入“必须彻底理解才能行动”的误区,违背了“实践优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典型案例:知识精英的拖延战术
当一个孩子作业做到半夜,解决路径很清晰:减少无效作业、优化教学效率。然而,很多专家学者非要扯到“教育体制”“文化传统”“家长焦虑”,实则是拒绝行动的借口。
第四种:用不确定的未来掩盖今天的问题
本质:以希望的名义实施压榨
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而当下痛苦是确定的。用不确定的“可能收益”来合理化确定的“现实损失”,在逻辑上站不住脚。这类似于“延迟满足”的极端扭曲。这是典型的剥削性投资话术——让劳动者预付劳动,换取一个模糊的未来回报承诺,且不签对赌协议。利用人的希望本能,让人自愿接受不合理条件。就像宗教许诺“来世幸福”,让信徒忍受现世苦难。
典型案例:时间维度上的欺骗性辩证法
老板让员工996加班,员工抱怨一下,有的老板就会说,你们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年轻时不要怕苦怕累,要看到将来的发展,现在多做一点工作,水平提高了,将来就能挣大钱。
如何应对冠以辩证法的压榨
刘震云老师有句很清醒的话:凡让你顾全大局的,你肯定不在大局里;凡是让你不惜代价的,你就是那个代价。判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这件事是否增加了我的合理利益?是否提高了透明度?是否就事论事地解决了问题?
策略1:区分辩证法和诡辩术
是公司里某些拥有权力的管理者,以所谓辩证法的名义,哄骗欺压个体是完全不同的。在那些例子中,一些个体是被牺牲掉的对象,而所谓的群体,不过是少数拥有权力的管理者,为自己牟利的遮羞布而已。至于那些所谓的辩证法,不过是诡辩术而已。所以说,区分清楚辩证法和诡辩术,是防止被蒙骗的最重要一步。
真正的辩证法 | 被滥用的“伪辩证法”(实为诡辩术) |
---|---|
目的是解决问题 | 目的是维持现状、压制异议 |
承认矛盾主次之分 | 故意放大次要矛盾,否定主要成就 |
推动变革与进步 | 强调忍耐、适应、牺牲 |
尊重个体权利 | 用“整体”吞噬“个体” |
鼓励独立思考 | 要求“全面看”,实则统一思想 |
实战应用
当领导说:“你做得不错,但不能骄傲。”
→ 你可以内心问一句:“他说的‘但’后面,是不是为了否定前面?”
如果是,那就是“但是逻辑陷阱”——先肯定后否定,本质是否定。
应对方式:
“谢谢肯定。关于我的工作表现,KPI数据显示我完成了XX目标,是否可以就此讨论晋升或加薪?”
→ 把话题从“主观评价”拉回“客观事实”,绕开诡辩。
策略2:就事论事,拒绝复杂化
很多压榨者擅长“升维打击”:把一个具体问题上升到道德、格局、未来、文化等宏大层面,让你无法反驳。
压榨话术 | 实质 | 应对方式 |
---|---|---|
“你要顾全大局” | 让你放弃个人权益 | “请问这个‘大局’具体指什么?我的权益在其中如何体现?” |
“年轻人要多吃苦” | 合理化无偿劳动 | “吃苦本身不是目的,产出才是。请问加班是否有明确目标和回报?” |
“失败中也有收获” | 美化投资/管理失误 | “损失就是损失。少交税不能弥补本金,我们要谈的是如何止损和追责。” |
“打碎杯子也是契机” | 推卸责任 | “杯子碎了是事实。我只需要一句道歉,不需要‘哲学解读’。” |
一些投资基金为了掩盖投资失败所带来的损失,就和出资人讲,你们可以“收获损失”,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样可以少交点税,这样坏事中也有好的一面。这就违反了就事论事的原则,本来投资失败了就是失败,少交点税,不可能弥补全部的投资损失。这种所谓的辩证法,就是诡辩术了。
企业的第一任务就是合法地挣钱,这件事情本来很简单。但是就有人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本身企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公益,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赔钱做公益,就不太合适了。
这时候,有人却会借着,“要辩证地看企业挣钱和赔钱,虽然某某企业赔钱,但是承担了社会义务”的说法,来为某家企业争取补贴或者特殊待遇,这种情况就是利益输送了,但是被冠以了顾全大局的名义。
把问题复杂化还有一种表现,就是转移话题或者转移视线。比如小张不小心把你的茶杯给打碎了,他不仅没有歉意,还找理由,说“你怎么把茶杯放在这么危险的地方”,或者说,“上次你不是说想换一个新茶杯么?这下刚好可以换了”本来,这件事小张向你道个歉,你也不会太在意。但是他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反倒让你感觉像吞下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面对这些不就事论事、试图把问题复杂化的言语举动,你需要先有所意识。
心理训练:
练习一句话回应:“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先回到原点?”
→ 把被带偏的话题拉回来,重建对话起点。
策略3:增强透明性
很多人不太能体会透明度的重要性,其实它是保障我们每一个人权利的基础。如果什么事情都不透明,即使个体的权利受到侵害,大家也无法知晓。
今天有些在公司里握有权力的管理者,经常以辩证法的名义掩盖问题。比如公司里某个部门出了事,部门负责人就会极力把问题掩盖起来。有人想了解情况或者解决问题,对方就会说,要顾全大局。最后,在所谓顾全大局的幌子的遮掩下,有些掌握权力的公司管理者就可以为所欲为,闯了祸也没有关系。
解决方法
- 书面确认:重要沟通尽量通过邮件、钉钉、微信文字留存。
→ 例如:“您刚才说项目延期不扣绩效,我理解是这样,对吗?我做个记录。” - 公开提问:在会议中直接提问,让信息暴露在集体视野下。
→ “这个补贴政策的审批流程是什么?能否公开一下决策依据?” - 建立同盟:与同事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避免“被单独谈话”洗脑。
→ “我也听说类似情况,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共性问题。”
案例
某公司员工发现奖金被克扣,管理层说“行业不景气”。
→ 员工联合要求查看财报摘要,结果发现公司利润增长20%。
→ 信息公开后,奖金立即补发。
策略4:敢于表达意见,对抗不公
很多人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不敢说。怕得罪人、怕被边缘、怕丢工作。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看问题要全面,要多角度思考,这没有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应该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怎样坚持自己的判断,以及怎样维护最基本的正义。如果我们总是被告知,表达情绪是幼稚的,要求权利是自私的。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觉得,保持模糊是安全的,即便我们看到了真相,也不敢说出来。这会让我们变得迟疑。
如果我们不想在公司里成为有些握有权力之人的牺牲品,就要在自己合理权利受损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表达意见,毫不迟疑地对抗不公,面对真相要敢于说出来。
- 小步练习:
从小事开始练习表达:- “这个任务分配我觉得不太公平,能不能调整?”
- “这次加班我没有自愿报名,是否属于额外劳动?”
- 高阶表达公式:
“我理解你的立场(共情) + 但我有不同的看法(立场) + 我的依据是……(事实) + 我建议……(解决方案)”
案例
“我理解公司想控制成本(共情),但我认为克扣已完工项目的奖金会影响团队士气(立场),合同明确规定奖金与项目交付挂钩(事实),建议按约定发放,后续项目再协商调整(方案)。”
策略5:(最重要)以自身利益为准
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一切哲学、道德、格局,若不能服务于人的尊严与福祉,都是空谈。
领导让你谦让,顾全大局,你要看如果你谦让了,对你是有利,还是有害,而不是看对他有没有利,对公司有没有利。
判断铁律
每当有人让你“牺牲”“忍耐”“顾全”时,请立刻问三个问题:
- 这件事增加了我的合理利益吗?
(工资、成长、安全感、健康) - 它提高了过程的透明度吗?
(是否公开、可查、可监督) - 它就事论事地解决了问题吗?
(还是转移话题、拖延、美化)
如果三个答案都是“否”,那么——
你正在被当作代价,而不是被尊重为个体。
终极心态:
“我不是来取悦领导的,我是来完成工作并实现自我价值的。”
“我的时间、健康、尊严,都是有限资源,不会无偿献祭给任何‘宏大叙事’。”
结语
如果一个人没有做成一件事,任何理由和托词都没有用,一个人当初没有坚定捍卫自己的权利,最后就必须接受相应的结果。如果你能够坚定地、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理利益,你就能减少被压榨的可能性,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