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本质研究,需要超越单一要素。可以采用六边形分析法,即策略、信息、地理、技术、后勤和组织。立足这六个要素,不被其他因素干扰,并且关注这六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才能看清全貌。
策略——取舍的艺术
战争中的策略,本质就是取舍。前面学到过,战争是一个围绕目标的过程,从全局角度看,取舍的节奏、取舍的目的是什么都要弄清楚。所以要时刻知道,我们要为了最后的目标能够放弃什么,而不是追求每一步都要赢,乱了方寸。
信息——模糊但重要
情报工作搞得好固然重要,但情报绝非万能。战争中的信息迷雾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信息的偏离度:可用信息偏离阈值下限,导致无法得知真相;可用信息偏离阈值上限,导致无法快速处理;
信息的真实性:对手故意释放消息的真伪,真假消息混为一谈,导致迷惑;
信息的理解度:因为我方理解力因素,过度解读或忽视细节导致的信息迷雾;
信息的动态性:信息的发展不是必然的,而是具备动态、偶然和突发的。对手会随时针对变化产生新的行动信息。因此德国名将老毛奇说过:
再高明的战争计划,也只能维持到双方的主力部队发生接触的那一刻。
——毛奇
所以,毛主席为什么能够用兵如神?就是因为毛主席能够抗住压力,立足不完善的信息,快速做决策,智勇兼备。而十大元帅的本领不在于打了多少仗,而在于他们能够制定一套在不可知因素下留下弹性空间,随时灵活应变的战争计划。人民军队的胜利不在于“消除混乱”,而是在双方交战的混乱场景中让更多的参战人员发挥主动精神,乱中取胜。
地理——潜在的武器
孙子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也就是,地形是军事行动的重要助力。又说,“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也就是,只有深刻理解了战争的地理因素,方能掌控战局,确保胜利。
何为地理?就是空间环境与相关的人类文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冷兵器时代,中国的统一往往是从北方一路打到南方地带。因为北方大多属于开阔平原,便于骑兵、重装部队快速推进,后勤也比较通畅。而南方大多属于山地、峡谷,利于防守,限制对手兵力展开。这就是为什么秦朝的函谷关、三国的虎牢关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真正的战略高手,不仅学会顺势而为,也学会逆势取胜——即打出常规认知之外的战术优势。即“以正合,以奇胜”。
技术——工具思维的显化
很多人将装备等同于技术。然而,技术本质是通过发明、创作、改良工具,再用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实施对象不仅限于武器装备,还包括防御工事,以及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基本战略格局,长期把东南沿海作为后方,即“海洋方向没有强大敌人入侵”这个基础上。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从大航海开始,海洋就成为了冲突的前沿,而非后方。
谁能够看清地理与技术的强互动,就能率先找到其中关联的组织,常常占据先机。
后勤——实际比理论重要
后勤工作不是一个理论上谁的资源更丰富的问题,而是实际情况下谁的可用资源更丰富的问题。
在现代总体战中,可用资源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战场的地理环境、国家的动员组织、工业部门的效率,制度之间的竞争。
组织——成败的要素
战争,就是不同组织之间,为了达成自己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暴力冲突。
战争会改变组织,倒逼军事组织进行变革,甚至引发整个国家组织形态的调整和重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