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课堂》学习笔记(5):现代中国对世界史的认知

只有全球化的视野,才能够让我们的学术道路更加宽广,方向更加多元。

——陈恒(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中国仍然是现代国家中最复杂的国家,这种复杂既造就了中国的苦难,也造就了它的辉煌。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政治格局有着高度的关注。关注政治,就必然要懂点历史。在著作上,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张闻天的《西洋史大纲》、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都是值得研究的现代经典著作。

黄埔军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早期的学校都开设了外国历史和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曾经担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曾经还讲授过《各国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力量太强大了,影响无处不在,所以学术上的突破和观念转变还面临巨大的阻力。

自1949年到1978年,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一直在全盘照搬苏联模式,1951年,大批学者派往苏联深造。1963年,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后,撰写了一份《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毛主席肯定了这个报告,同年,中央成立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在次年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到文革末期,毛主席推动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了200多种世界史翻译著作,到今天都看的精准。很可惜的是,那一批学者中大多都已作古。

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式挂牌,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官方历史研究机构,编制接近800人,世界历史研究所约有六七十人。有朝一日,我们相信这个历史研究院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研究院,更是具有全球性的“中国的历史研究院”。

中国世界史研究面临的问题

第一,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仍然停留在兰克时代,过于强调民族国家和家国情怀。如何拓展世界眼光和国际精神?

第二,缺乏将“中国的”转变为“世界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不够。

第三,没有发达的通识教育,就没有高水平的世界史书写。而通识教育就是要直接回应显示所提出的问题。

第四,缺乏代表性的著作、观念、任务和流派,学术体系尚未彻底转型。

第五: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知识大分流、观念大分流和信息大分流。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做出回答。

而目前世界史的三大研究方向:

阿克顿主编的《剑桥世界史》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代表。

苏联科学院的《世界通史》,以唯物史观为代表;

联合国的《人类文明史》,以和平主义路线而代表。它是期待和平、民主、争议和可持续繁荣的历史。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社会转型、变革,以及大国的兴衰,几乎都伴随着战争,这些战争往往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但是,唯一的例外是英美之间的和平权力交接,而且这个和平交接,从学术角度看影响非常深远。

我们如何看待历史

看待历史并不在于追求所谓的“真相”和”事实”,而是分析变化,并从中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遗忘是为了未来,为了和平,是为了再次伟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