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读书、读世界史。不读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看不清自己。
——陈恒老师
在1988年,央视曾经播出了一部轰动全国的纪录片《河殇》。这部片子介绍了黄河及其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异同。不夸张的说,这部纪录片的观点确实特别激进,甚至有些极端。如今,在国内目前已经没法看到这部纪录片以及衍生的出版物,然而,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世界有了一个认知。
现如今,随着各行各业的分野,人们没有时间看书,更不知道看什么、读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群人的遗憾。
在公元1500年之前,人类各自发展、各走各的道路。但是从1500年后,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历史学家Kenneth Pomeranz描述这个变化,称之为“大分流”。这个观点当时局限于经济层面。而葛兆光教授给出了一个大观点:真正的分流,是观念的大分流,思想的大分流,其余的都是表象。在这个基础上,陈恒老师进一步扩展。
真正的分流,不仅仅是经济的大分流,更是知识、观念、思想以及知外能力的大分流。
——陈恒
老师教导我们:历史被看作是一连串事件的构成,而这些事件基于年表和因果关系的相互连接。同时,人们认为古人的知识可以指导后人的行为,历史始终是雄辩的武器,影响着政治家的决策和社会的发展。如何针对这种大分流展开学习和研究?
一个关键的方法就是“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走进去他们的文化,在对比中实现吸收与交流”定。众所周知,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与以大中华为代表的大陆文明一直存在异同的思路。
案例1: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
墓地可以盖商品房吗?在中国是完全不准的,然而马来西亚却没有这种禁忌。
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中,有五次到马来西亚。相传当时明朝公主嫁到这里,所带500个宫女全部死后葬在了槟榔屿附近的“三宝山” 。后来成为了海外华人最大的墓地,埋葬了10,000多人。马来政府曾经六次试图将其夷为平地盖房,然而都被华人势力推了回去。这就是文明的冲突。
案例2:知识传播的革命
印刷术是中国发明得来的。然而到1450年,古登堡发明了现代活字印刷机,1500年,书籍数量成倍增加,规模效应不断扩大。这种印刷革命的发生标志着海洋文明在知识上传播的商业化、现代化道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顺畅。同样,正因如此带动了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彼时,中国人还处在一种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所以没有把传播放到了首位,实属遗憾。这是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型国家。西方恰恰相反,民族至上导致对外侵略多,间接带动了知识传播的变革。
从上述两个例子看,东方文化多慎终追远,西方文化多扩张侵略。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中国推广到亚太地区的文明,还是欧洲推广到美洲澳洲的文明,都有其合理性,也有严重缺陷。以西方中心主义或东方中心主义评价都有局限性,因为世界发展绝不止一种模式。
现在纠结于“西方中心论”还是“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共情来融通认知模式。
换句话说:“所有一切最终都归结于认知模式,没有正确方向和思路,再怎么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明发展的方向一定是要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就相当于奥运会,我们需要这个会议,一方面磨磨刀,一方面也要知道世界上的高手是真么玩儿的。如果不国际化,我们的学术也发展不起来的。
第一部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史学
1750年之前,中国文明在全球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震撼力。1500年~1750年,凡是到过中国的欧洲人无一不赞叹中国的工艺水平无人能比。当时,中国印刷出版的书籍数量远超世界其他地区总和,历史类书籍尤其居多:编年体、纪传体;断代史、通史;地方志、专门史……不仅记录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智慧和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
然而,1750年,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出现了历史性的对撞。这种冲击-反应模式十分重要,牵涉到一个关键问题:史学应该如何为标准?
史学标准
西方在扩张过程中,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反应模式。然而,最有价值的还是中国和拉美。拉美学者犯思了西方扩张模式,因此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即反对西方中心论。换句话说:如果要打败西方模式,它的堡垒一定是从敌人内部攻破的,而不是由我们来打破的。
如何借鉴这种力量和思想攻破敌人的堡垒。就必须了解一下西方史学的核心特点:来源于5世纪,将过去和现在明确分析,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将历史事件放在同一世界体系中分析,进行创造性的划分。剔除形而上学和超自然因素的原则。
你为谁写历史?你的读者对象是什么?我们中国研究西方学问的学者,如果不用西方的材料,我们的著作连国内市场都难以流通,更别说走进国际市场了。
怎么夺回历史话语权?
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背景的学者很容易将学术和文化的较量视作民族竞争的显化。在他们眼中:我的民族智慧能够在哪个领域得到体现?这能否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在学术界得到认可。
因此,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使得他们特别善于“抖腕亮掌”。所以,把自己的研究上升到民族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夺回历史话语权的方式。
三种文化形态的兴起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历史的后撤,其因素在于“我们对外界的认知、理解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是不客观的,甚至是扭曲的。”
的确,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这一点在新闻上就能明显看出来。
第一次:古典文明兴起
这一阶段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中心,发源于地中海。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世俗化。
第二次:信仰文化兴起
基督教兴起掩盖了古典文化,多神教不敌一神教,这一阶段是以神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
第三次:近现代文化兴起
1500年开始,宗教改革与思想启蒙并行,使近代形成了“拜物教”体系。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回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批判精神。
西方文明的模式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知识和学术已经成为现代西方世界合法性的重要支柱,通过知识和学术的动态演进,从整体上看,通过传教、学校、医院、出版、建筑、艺术等手段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宗教、信仰、制度传播等的传播。
科学文化是面对西方的方法
印刷术快速普及知识,读写能力越来越强,科学社团的发展,普及性质的公开演讲等,使欧洲发展逐渐以世俗知识而非宗教知识传播。这一过程影响了广泛的社会群体。
这种文化背后的理论体系就在于不追求唯一解,而是允许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使得人们造就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化、城市化、司法体系等元素构成。
总结
1、想要让人认同自己,就必须了解对方的先进特征。然后争取话语权。
2、适应并不意味着学习和借鉴西方模式,更重要的是主动创造新的理论体系,构建能够影响世界的话语权。
3、我们的核心挑战不限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竞争,更在于如何在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上重新定义自身。完成对自身历史的再塑造。
4、研究历史需要超过民族国家视角,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与启示,对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