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课堂》学习笔记(1):学历史,要把住大关节

本节需要掌握的知识

1、本节掌握三个概念:大历史、大关节、大历史的大关节
2、5个故事:东汉道教的发展;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区别;蒙哥汗时期的宗教辩论;秦始皇是儒家;什么是中国

历史,就是血淋淋的事件。不仅是要沿着时间线了解不变的人性在不同时期的押运表现,从而找到经验,不要老路和弯路。

凤凰卫视曾经有一档节目叫做《大新闻大历史》,虽然看起来这个节目比较短命,但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大历史”的概念。大历史,就涉及到中国和世界,过去和未来。

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课

复旦大学资深文科教授葛兆光老师有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缺乏关照大历史的高度,没有抓住大历史的敏感,看历史的结果往往就是鸡毛蒜皮”。,即王国维所说的“特事小耳”。

很多人,包括网络自媒体在内,都是在重复一些关于历史的陈词滥调。看起来格局很大,其实内容空洞甚至与事实相差甚远。我如果还在“特事小耳”的情况下学习,那么无非是浪费时间。

方法是要放到事件上去磨练。这也就是为什么《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一个来源。

如何把握大历史

基本原则

定义:大历史不是简单的粗线条内容,而是那些能够影响、改变历史方向并奠定其特色的重大事件。

以东汉发生在道教的一件事为例。那个时候,道教界想要将它的组织模式按照政府架构那样,把二十四治,三十六方都组织起来。一方面要“领户化民”,也就是信仰者像编户齐民那样归政府那样的组织起来,缴纳足米钱税;另一方面是军行令止,即完全高度军事化组织化的。

这件事情被人忽略,但是很重要。如果当年道教这种趋势在中国继续演化,也就是说道教自身有组织、有军队、有经济来源。其最终的结果要么出现“神权对抗皇权”的现象,要么就出现“政教合一”的政权。当然,这样的历史最终没有出现,中国佛教、道教最终仍然在皇权的统治之下变的“方外”,即担任一点精神超越的功能。

研究方法

错误的方法:从事件到事件,从朝代到朝代的线性推进;

正确的方法:把历史视为网格,寻找能够解释后续演变的大节点。

例如,葛兆光与余英时讨论罗马帝国和华夏帝国的不同发展轨迹。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来探索历史走向的不同。

案例分析

  •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对比
    • 秦汉推行郡县制,去地方军事化,实现“书同文”、“行同车”、“车同轨”。
    • 罗马未取消地方军队,没有统一制度的郡县,直到公元三世纪基督教才在文化层面实现部分统一。

明白大历史大关节,才能够有大判断

重要结论1

把握大历史、大关节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把握大历史、大关节?就是为了拥有全面的视角,辩证看待和探索历史。所以不论是历史的哪个事件,应当用“古人”和“我们”的视角分别看待。有一个学国际政治学的人,以为没什么用,但是到了办公室政治中,能够看的很清楚。

要想把握大历史、大关节,葛兆光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世界史命题:宗教之间的辩论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出威廉·鲁布鲁克前往蒙古控制的地区,在1254年于哈拉和林见到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个大汗蒙哥汗。辩论的议题是“到底是一神还是多神”、“上帝、戒律和政治统治者应该是什么关系”。辩论的对方是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教徒、伊斯兰教徒和汉传佛教徒。

提到这个部分的只有《多桑蒙古史》的内容,没有人注意到:

这一次辩论背后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年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法国国王联合蒙哥汗就是希望用基督教改造蒙古人,然后联合蒙古人对付伊斯兰教和马穆鲁克。

继续研究,1255年,道教和佛教之间在蒙哥汗面前也展开了辩论,当年道教出了一本主旨“全球宗教都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教导他们形成的”《老子化胡经》,结果蒙哥汗就打压了道教。在这个过程中,蒙古人开始打压道教,这是因为开始面对东方这个民族自我认同非常强烈的华夏帝国。

另外一个是中国历史。

秦始皇是奠定儒家的政治理想和制度。

在我们的印象中,秦始皇是法家的政策。怎么能够说秦始皇呢?

儒家理想的政治制度,是由于秦始皇采取了严厉的法制才开始得到实现的。

儒家学说的真正落实的标志,是将“以吏为师”变为“以师为吏”。

儒家的影响主要在制度、法律和生活方面,在思想上比不上佛教和道教。

大关节,要有两个要素:

要素一:力量。这种关节是推动时代大势往某个方向走,让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一种力量,而且这个力量很厉害。

要素二:基因。能够沉淀成为了基因,就决定了后世的走向。换句话说,它是能够在政治、制度、宗教、社会习惯上产生持续影响的东西。

问题:从Chinese引发的汉族本位的“小中国”与兼容并包的“大中国”

近年来,“汉服”运动在逐渐兴起。人们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产生了一个焦虑,那就是“何为中国”?中国的焦虑就在于国家的焦虑、族群的焦虑、认同的焦虑。元朝扩张导致大中国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宋朝和明朝是收缩的,以汉族为主的小帝国,形成的是小中国。如果说只有“汉服”能够代表中国,那么中国的范围就是汉地十八省。

“民族”这一概念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西方式的民族概念,而是华夏中心主义的“文明”概念。真要是民族问题,那么就容易导致钱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运动,导致的无尽战乱和种族屠杀,殷鉴不远。

Chinese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汉人?在中国的满蒙回藏汉是Chinese,但是是汉族人吗?

这里面涉及到三个问题:

问题之一(华夏文明本位):怎样不依赖宗教凝聚力而构成自我认同的核心族群?

问题之二(汉民族的位置):经历多次异族入侵,但最终还能恢复成一个天下帝国?

问题之三(大中国问题):传统的华夏帝国真的天然就有凝聚力,就有大一统的习惯,自古以来华夏认同吗?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差异

科学研究是线性的进步过程,而历史研究注重的是“典范转移”,即每次发现新的“大关节”都需要从头开始审视历史,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角。

大历史的大关节:具备影响世界的力量,且能形成当代的基因的历史事件。

如果学习历史,只会接受现成的说法,而不加辩证和反思,就等于放弃了一再重新探索历史的责任。

附录

推荐关注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如葛兆光、瞿同祖和阎步克的工作,并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如《何为中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