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中,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映射和联动。所以在宗教里面总会说一句话“凡人畏果不畏因,神仙畏因不畏果”。例如《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阿含经》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等等。
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全宇宙参与其中。
——神秘学
为什么要说这个?
原因很简单,目前我们所阅读的大量信息,都具备细碎、底层的特征。这种信息往往是事关社会情绪的话题和事件。信息太多、注意力越来越稀缺。这种碎片化信息的产生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区分人的层次。比如说,对于高层次人员而言,他们就是想要了解:这些信息释放出去之后,不同人的反应,进而设定分众策略,收割韭菜。因为民众组成的市场,就是他们的作业对象。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为什么无法躺赢?除了技术的革新和对手的崛起之外,最大的阻力是政治、文化、偏好乃至国际关系的变换。
有人说,机会太快流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社会舆情和代际思潮上看出这些缓慢隐秘变换的端倪。
因此,学会利用一套历史观或者历史思维,把这些事件放到更大的图景中分析,更容易看清事件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因果的联动,以及在更大维度上和其他事件的共振。
反熵增思维
熵增,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它告诉我们必须全力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如果我们不全力奔跑,就会被直接甩在身后,甚至被甩出跑道。
我到现在为止都认为自己多多少少存在内耗,特别是当事情一多,自己就容易乱,想得多,做得少。感觉要是有太多自己就好了。串联逻辑复杂成网,怎么办?
从小学习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可是恰恰还有一个观点更符合自我的感受,那就是:
“历史是由各种聪明的进取者推动前进的。”
各种聪明的进取者。这是第一次听到过这样的定义。什么叫做聪明的进取者?那就是他们懂得,始终在对抗各种各样的熵增力量。这个有点抽象,下面会说。
观察历史可以看出,如果前提不成立,那么在构建这个人生图景的时候,特别是遇到巨大历史变局和拐点时,非常可能被整个推翻。
案例:USAID和USAGM被大幅砍掉经费
USAID的1万多雇员和USAGM的数千名雇员被裁,节省经费高达数千亿美元。这就是马斯克推动的,正因如此,很多涉华报道一改唱衰中国态度,转而捧中国,BBC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纪录片就是典型案例。外国网红通过YouTube方式介绍中国更让“中国崩溃论”变得不堪一击。这个拐点,使得以往的认知从根基上就推翻了。
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福山更难受,在俄罗斯坚挺、中国强大、特朗普复权、韩国戒严风波等等问题出来后,他不得不承认“民主主义在衰退”。
推动历史进程的也不全是进取者,历史也可能一直发生熵增。我们把熵增看做历史的迂回,一个市场、一个区域哪怕处在停滞,也得有人为它对抗熵增,它才能保持停滞。
——蔡钰《商业参考4》
采用反熵增方法思考周围的一切,或许这个思路有启发。
我必须承认一点,目前中文互联网上仍然有一些人带给人的是焦虑,比如韩寒旗下有一个叫做耶某律的自媒体,天天渲染社会负面情况和焦虑,让人觉得只有“润”才有可能。殊不知,面对这种熵增情况,负面情绪更容易被收割。
所以,在面对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要相信总有进取者,能把社会带出迂回,向前演进。
要当坚定乐观派,要承认压力、保持乐观!
聪明的进取者
进取者,刚刚提到了,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以及行动来对抗熵增。而聪明的进取者不仅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对抗熵增,而且会未雨绸缪地积累负熵储备。
我们也想学到这样的本领怎么办?
关键:通过“异常言行”寻找对抗对象
蔡钰老师提到了一个“信息差6问”的思路。
首先,把信息拆解为六维,即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这种异常言行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差。
其次,回到“反熵增”提问思路继续发问。在这一点上,聚焦点用于他个人身上
- 领导如此作为,是为了对抗怎样的熵增风险?(或者是“领导是想用主动熵增谋求多大的熵减机会?”)
- 耽误某某直达目标的阻力是什么?他怎么做能让阻力最小?
此外,以聚焦点为核心逐步扩散。
- 对周围人群:他的行动有没有在周围形成呼应、互补、联动?(即提问这个进取者是否已经对别的玩家造成新的熵减或熵增?)
- 对周围结构:他的行动会怎么对社会的其他结构发生作用?(即提问这个进取者是否将要对别的玩家造成新的熵减或熵增?)
最后,关注外界对他的影响。
即其他结构又会怎么给他施加反作用?这是在问,其他玩家的反馈是否会再次对主角造成新的熵减或熵增?
案例分析
案例一:科研院所中的“异常科研行为”(以科研团队负责人为例)
背景:
某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教授,近年来频繁更换研究方向,且在没有明确成果产出的情况下,申请大量经费,并在组内推行“全员写论文、全员报项目”的策略,引起组内成员不满。
异常言行表现:
- 差异:李教授以往专注一个方向,现在却频繁更换研究课题。
- 变化:过去两年内课题组发表论文数量激增,但影响因子整体下降。
- 冲突:组内成员抱怨科研压力大,认为方向不聚焦。
- 呼应:部分年轻研究员开始模仿其“多方向申报”策略。
- 互补:有成员开始协助其撰写项目申请书。
- 联动:单位科研处对其项目申报频率和经费使用产生关注。
分析:信息差6问 + 反熵增提问
- 领导为何如此作为?是为了对抗怎样的熵增风险?
- 李教授可能在应对科研成果“断档”的风险,担心课题组在竞争中被淘汰。
- 熵增:单位内部“绩效考核”压力,试图通过数量弥补质量。
- 他想达成什么目标?阻力是什么?他怎么做能让阻力最小?
- 目标可能是维持课题组的活跃度和资源获取能力。
- 阻力来自组内科研人员对方向频繁更换的不满,以及单位对科研质量的考核。
- 他可能通过“利益捆绑”方式,让组员参与项目撰写,换取他们的支持。
- 他的行动有没有在周围形成呼应、互补、联动?
- 一些年轻研究员也开始模仿其“多方向申报”策略,形成“复制效应”。
- 有成员协助其写项目,形成某种“利益共同体”。
- 他的行动会怎么对更大结构发生作用?
- 单位科研处可能因此加强对其经费使用和项目申报的监管。
- 也可能引发其他课题组效仿,导致整体科研生态“追求数量”而非“质量”。
- 其他结构又会怎么给他施加反作用?
- 单位可能会限制其项目申报数量或经费额度。
- 学术委员会可能对其科研成果质量提出质疑。
- 他是否在主动制造熵增,以换取未来的熵减机会?
- 是的。短期内制造“科研活跃”假象,换取项目和资源,以期在未来某个方向真正突破。
案例二:研究生培养中的“异常导师行为”(以研究生导师为例)
背景:
某高校博士生导师赵老师,近年来频繁更换博士生研究课题,且要求学生“必须在两年内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亲自介入学生的论文写作,甚至直接修改内容、署名。
异常言行表现:
- 差异:赵老师过去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如今却高度控制研究方向和写作。
- 变化:近一年学生毕业率下降,但论文数量上升。
- 冲突:学生抱怨缺乏研究自由,甚至有学生提出退组。
- 呼应:部分学生开始主动迎合其风格,提前“写好初稿”。
- 互补:赵老师与部分学生形成“高效产出”模式。
- 联动:学院对其指导风格产生争议,研究生院介入调查。
分析:信息差6问 + 反熵增提问
- 导师为何如此作为?是为了对抗怎样的熵增风险?
- 赵老师可能在应对“科研成果压力”或“职称晋升压力”,担心自己在学术圈的竞争力下降。
- 也可能其团队面临“学生流失”或“项目结题”压力。
- 他想达成什么目标?阻力是什么?他怎么做能让阻力最小?
- 目标可能是短期内提升论文数量,确保项目结题或自身学术影响力。
- 阻力来自学生对研究自由的诉求和学术伦理的质疑。
- 他可能通过“成果共享”方式,让学生在论文中署名靠前,换取配合。
- 他的行动有没有在周围形成呼应、互补、联动?
- 有学生开始主动迎合其风格,形成“高效出成果”的合作模式。
- 有学生私下联合反映问题,形成“对抗力量”。
- 他的行动会怎么对更大结构发生作用?
- 可能引发学院对导师指导方式的重新评估。
- 甚至影响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政策调整。
- 其他结构又会怎么给他施加反作用?
- 研究生院可能对其指导方式进行调查,限制其招生名额。
- 学生集体投诉可能导致其声誉受损,甚至影响项目申报资格。
- 他是否在主动制造熵增,以换取未来的熵减机会?
- 是的。短期内制造“成果高产”现象,换取项目结题、职称晋升等关键机会。
- 但长期来看,可能造成学生流失、学术声誉受损,形成更大熵增。
冷眼观叙事
叙事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叙述和解释,从感受或逻辑层面打动听者,进而兜售某些主张。
首先,要抓住当事人作为起点,而不是当事人给你的文案。然后把它放到社会系统个性化的方方面面的商业脉络中去。其次,在拥有了数条脉络后,就可以交织出大致的图景框架。此外,后续接触到的这些叙事型信息碎片可以自动归位,在图景的某个地方,延展或校正现有的认知脉络。
总而言之,这个目的就是让我们具有“这个世界‘怎么了’”的认知。
怎么识别哪些机会在未来能够放大成为趋势?不用瞎蒙,社会系统运行有它的大致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认识到的规律,推测哪些小风向有概率变成大气候。
这就是冷眼观叙事的作用。梳理出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加工当下、历史和其他参照物,尝试推导或者理解一小部分未来。
启发
1、新媒体的主流价值是“挑动你情绪的叙事”,换句话说,把你的情绪和他想给你看的现实连接起来,引导你往他们想让你去哪里的桥。
2、严肃信息是构建社会主流图景的第一渠道,严肃信息中,重要人物、重要讲话是核心关键。
3、想要知道民众分类,就去看可以统计的内容和突然异常的信息。不可统计的信息是不值得看的。比如对歌曲的评论统计、AI中人们常用的功能统计。
4、摒弃新媒体文案,是我要开始用反熵增思维的前提条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