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杭州宗氏家族最近的家务事变为社会热点丝毫不感冒。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一旦有了这种丑事,那么意味着家族德行还不够深厚。作为旁观者,即便清,我也没有那么多想法。
引发我兴趣的是“信托”。除了以往所知道的那些BVI架构,Cayman,百慕大之类避税的部分,对于信托往往只是只闻其声,不知其根本。
何为家族信托?
家族信托是一个法律架构。指的是,自然人或者家庭,通过委托有资质的信托公司,设计一套法律架构,实现保护、管理、传承家庭财富的目的。
这个架构中,有不同的机制。例如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有的还包括了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事业等等。
家族信托财产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财富。所谓的“独立”,指的是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风险变故。
如果委托人(资产原持有人)和受托人(信托公司),如果遭遇了负债、离婚、诉讼、死亡,以及解散、破产等等变故,在资产被瓜分、被清算的时候,哪怕是债主,也不能动用信托财产。
家族信托的简单案例
王富贵给儿子王小贵做了个家族信托,规定说,这笔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领域做投资。王小贵日常只能获得基本的生活费,考上高中、大学、研究生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奖学金,跟本国人结婚生活费翻3倍,婚后生三个孩子生活费翻10倍,创业能领一笔创业基金,接手家族企业则重金奖励,等等等等。通过这种手段来激励儿子上进、走上家族期待的道路。
信托的几个要点
信托的关键主要存在设立、执行和监管环节。在风险管理层面,高度依赖法律严谨性、资产纯粹性和权力制衡机制。即便架构“完成”,如果委托人保留过多控制权、资产来源合法性存疑都有可能存在风险。因此,真正的安全来自于“权利让渡”而非“形式设立”。
信托能够穿透的原因
信托这个法律架构,并不一定是安全的。换句话说,并不是“保险箱”。
原因1:资产没有到位
通常,如果信托账户没有接收到委托人全额打款时,即便设计了法律架构,也只是空谈。
原因2:委托人是一个SPV公司
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如果是SPV公司,在设立信托时的资金来源是每年的公司分红,等彻底达到了这个约定规模,才把账户管理权交给家族信托开始运营。
原因3:委托人是一个群体
只要其中群体内所有人员签字同意,那么就可以修改支付规则,甚至信托资产的受益规则。
其中,原因2和原因3都是由于委托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委托人身份是无法继承,但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控制权的变更。因此实现信托穿透。
原因4:财产来源“不干净”
如果用夫妻共同财产,在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私生子设立信托,受益人为私生子。那这个就会被击穿。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击穿后的财产如何分配?
根据湖北法院的判决,原配主张正确,然而,只冻结了信托本金,而本金还能够继续产生利息,并且按时转给私生子,使私生子继续正常生活、上学。
本金用来保护原配权益,利息用来保护无辜孩子。这否定的是信托内的资金来源,但是不否定信托结构本身。
原因5:赃款和正常款混同之后,全按赃款算
家族信托里混杂了干净钱和来路不明的钱,出事后都要被一锅端。一旦认定为资金混同,信托整体将丧失独立性保护,成为执行对象。
原因6:刑事追缴的力度高于民事财产保护规则
很多人认为把家族信托当成违法乱纪的“防火墙”。然而, 如果这笔钱是属于刑法认定的赃款时,那么就可以以“等值财产”替代执行。即便赃款已经消失或者被转移,等额合法资产也可以用于抵偿。
启示
纯洁性是资产的终极防火墙
无论如何,不要妄想钻国家和法律空子,以为设置了信托就万事大吉。然而,包括信托在内的财富管理一定要注意:信托是工具,不是魔法。一定合法收入,不能用非法款,这也是给所有人提个醒,就算是“风险隔离”,也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石上。
1、原罪的穿透性。各种不纯洁的资产,就像内置腐蚀剂,注定溶解任何法律外壳。
2、目标污染陷阱。当信托被赋予多重矛盾使命,例如既保护私生子又避免原配追索,既想要藏黑钱又想要谋取理财增值。这种结构复杂性反而成了致命漏洞。
所以,信托的铁律是:
1、“清白证明”:证明每一分钱都是合法确权与共有人书面同意。
2、目标极简主义:只有一个核心功能。
3、透明大于隐秘:与其说设置离岸保密公司,用信托遮蔽非法,不如向监管证明资金轨迹的清晰度。
未来的区块链融合
资产Token化,规则写进智能合约,三个钥匙钱包+时间锁管钥匙,公证做只读节点,任何人不能单点挪用,链上代码说了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