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来信学习笔记6:别把统计平均当成个人命运

·

,

今天的学习并不来自于吴军老师的内容,而来自于吴军老师下方的“左星星”的评论。

一个专业的价值到底是否与就业率排行榜挂钩?当然是这样。但是一个专业的人的价值是否与就业率排行榜挂钩?这就不是这样了。

判断力

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本身就是模糊的,也就是把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毕业生混在一起。结果得出的结论、和个人的选择与努力没有直接对应。第一份工作是否好找,并不一定代表专业未来的全部走向。

AI的进步和经济的转型确实要替代一些基础岗位,但是“岗位重组”的变化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简单重复的工作在缩减,跨学科能力和更高思维层次的岗位在增加。

于一个人而言,尊重事实和数据进行个人决策是底层能力。不轻信结论、审视其标准。不混淆概念,要深挖数据口径;不追随观点,要观察事实行为。

我的未来竞争力到底该怎么打造?

作为工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写几行代码”并不能换来好工作。

能否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会敲代码”转向“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尊重事实和数据进行个人决策。

1、追问数据本身是否可靠?

2、行业结构的变化到底如何?

3、能否将AI工具转化为放大镜而非替身?

4、将计算机能力与本行业相结合,形成真正的复合型能力。

⼤前研⼀就说过:“IT,财务,英语”是现代⼈必备的三项基础技能。IT不仅仅是会⽤电脑软件,⽽是指能理解并应⽤信息技术来提升效率。IT技术渗透到了各⾏各业,不可能存在计算机⾏业不好找⼯作的问题。如果不好找,核⼼是要审视⼀下个⼈的计算机能⼒是否匹配市场需求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