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目的,就是见多识广。为有一天遇到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时,用他人的经验化成我自己的思路。
人生的问题,数着手指头都能弄清。
- 怎么赢?
- 怎么理顺自己?
- 怎么理解世界?
解决方式就那么几招:
- 明确目标;
- 削减成本;
- 经验方法化。
第一招:去提问
每学一节课,就需要对自己“结构化”的问题。如下是被称为“关键问题”的问题:
关键问题1:课程中的问题,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吗?
关键问题2:我有什么补充思路,或者别的思路?
关键问题3:如何场景化这个思维?
理解上班
什么是一个好的上班族?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 要素1:做一个媒体,追求高效率地挖掘潜在的知识和信息;
- 要素2:做一个商人,把这个知识和信息“多次销售”给单位或客户;
- 要素3:做一个老师,把这个知识和信息有目标、有结构的传授和分享出去;
- 要素4:做一个医生,帮助合作者定义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招:去发散
这节课里面这个思路,还能用来干什么事?这里要逼自己给出3个以上的回答,越详细越好。
来源1:以色列儿童教育
来源2:划掉前十个
来学习,不是来评论
大多数人在工作之后,就不再是纯粹的学习者身份,而是习惯用“评论员”的心态看待和指指点点听到的所有事情。
所以,时刻在工作和生活中提醒自己:自私一点,我们来单位是长本事的,不是付出时间成本当评论员的。
在一个博士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批判性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你是花了自己的时间,完全帮助他人来进步,而自己毫无长进。
正如前段时间所学的辩证法一样,我是来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型的,很多东西确实不完备,但是我是更关心从一篇论文、一个算例中能否收获知识。一个博士生,或者说一个成年人,他是需要多元思维模型。
评论员心态看待一件事情,只关心两个问题:
- 眼前这件事符不符合我设想的标准答案;
- 这个论文/结果/模型有没有漏洞可以挑刺?(这个漏洞实际就在他的既有经验里面找不符合的地方)
如果你的注意力只放在当评论员的方式,那么学东西的大脑通道是关闭着的。
树立“为我所用”的意识
任何他人的智慧都会成为你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
例如,商业世界的玩家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是世界派来加持我们的,别人的优质经验和策略正是我们自己不断验证、观察、学习高手们的思考模型。
学习笔记
真正的学习,首先要树立多元模型思维。这正是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所说的。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想这句话“只观察,不评论”。
在生活中,观察不仅仅是看,而包括了思考它背后的本质以及运用的思维模型。看到一个事物,思考本质和模型是关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