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学习笔记(1):汉代——公元前61年

·

,

本期学习

匈奴被汉武帝打怕了,但是西羌开始蠢蠢欲动

游牧民族长途迁徙容易,会持续对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的农耕民族施加压力;

古代中国只有北方打下南方进行有效统治,不存在相反情形。

今天的故事有三个主角:大汉、匈奴和西羌

西羌位于甘肃、青海一带,与匈奴长期睦邻友好。都是因为游牧而组成的一个松散政权。游牧政权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并不对土地有多大的执念。然而西羌有其特点,就是其内部有很多部落,各自为战,各行其是,没有多少互助互爱,但是由数代累积下来的血海深仇。

汉朝与西羌之间的关系自公元前111年开始稳定,其原因是汉帝国10万大军平定西羌乱局,恩威并施,连打带哄,赢得了50年的太平。但是在这50年里,羌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羌人中的一个名叫先零的部落请求汉政府批准自己到湟水北岸农田以外水草丰满的地方放牧,然而这后面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道理

对待游牧民族的三种态度

河西走廊是在张骞完成使命后收入到汉朝领土中的,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河西四郡”。

第一是“轰苍蝇”策略:这一判断基于游牧民族斩不尽,杀不绝,没有必要耗费人力物力打硬仗,所以他们来了就像驱赶苍蝇一样,让他们飞走就行。

第二是“软刀子”策略:例如娄敬提出的和亲,贾谊的“三表五饵之术”。

第三是“硬刚”策略:例如不能灭掉匈奴,也得打服他们,让他们乖乖做汉帝国的藩属国。汉武帝就打了40年。

为什么只有从北方打才能统一全国

当年前往延安,还是前面游牧民族有效统治中国。一个地理要素就是400毫米等降水线。

等降水线以北的游牧地带,从大兴安岭向西是一篇辽阔的大草原,长途迁徙十分容易。另外,由于这些游牧民族储存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就容易一夜清零。所以,在自己没有可以交换的物品时,抢夺他人的东西就成为了不得已的办法。

农耕民族修建长城、屯田,是否能解决边疆隐患?当然不行,因为第一是成本太高,中央财政补贴有限,如果放任边疆将帅自给自足,那么就会成为中央的敌人。在冷兵器时代,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以实力压人一头必将遭遇反噬

“以力服人”优点是直截了当,见效奇快。而相应的劣势是一旦武力值衰减,低于一个临界值以后,马上就会引发反噬,原来在身边俯首帖耳的小弟一下子就会变成獠牙尽露的豺狼。趁火打劫、伤筋动骨的事情肯定会发生。

这种以力服人的方式,千万不要手下留情,要知道他们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要缓过这口气来,事情可不会这么算了。

思考

边境上总是有冲突,比如游牧民族想来放牧,定居的王朝觉得这是侵犯。过去的做法通常是:派兵防守、筑墙拦人、强硬驱赶——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乱,矛盾越积越深

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关键不是“堵”,而是“导”——把边境这个“冲突前线”,变成一个“合作接口”,就像今天互联网公司搞的“平台”。

具体怎么做?举几个例子:

  1. 在张掖这样的边境城市,派一个“草原经济特使”
    这个人既是军官,懂军事安全;又是文化专家,了解游牧民族的习惯。就像跨国公司在每个国家都设一个“国别经理”,既懂总部战略,也懂本地情况。这样沟通更顺畅,不容易起误会。
  2. 在湟水北岸划出“季节性放牧区”
    不是一刀切“不准进”,而是规定:比如每年春天可以进来放牧两个月,其他时间不行。就像城市允许小贩在晚上6点到9点摆摊,其他时间收摊。有规则、有弹性,大家都能接受。
  3. 扶持一些“亲汉的部落首领”
    给他们好处,比如独家经营茶叶的权利(那时候茶叶很值钱)。这些部落为了保住利益,就会主动帮朝廷维持秩序,甚至阻止其他部落闹事。这就像科技公司扶持一批“开发者”,给他们资源和流量,开发者赚了钱,平台也壮大了。

这背后的根本道理是什么?

这表面上是“能不能放牧”的小事,其实是两种生活方式(游牧 vs 农耕)、两种组织方式的碰撞。
如果你用死板的命令去压,只会激起反抗。
但如果你能设计一个灵活的机制,让对方也能从中获益,大家变成“利益共同体”,冲突就可能变成合作。

总结成一句话:
管得越死,反弹越大;学会共存,才能长治久安。
真正的智慧,不是靠武力控制,而是搭建一个大家都能玩得下去的“游戏规则”。


这就像是数字时代的“平台思维”:淘宝不直接卖货,而是让无数商家在上面做生意;政府也不一定事事亲力亲为,而是设计机制,让各方自愿合作,实现共赢。这才是现代治理的高明之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